作者/王松平
何景明(1483年—1521年),字仲默,号大复山人,又号白坡,生于信阳,祖籍罗田北丰河覆船山。祖墓尚在罗田,其孙何洛文,曾来罗田祭祖,并有“祭罗田祖墓文”存世。那么,何氏又是何时为何要迁移到河南信阳呢?这在何景明自撰的《封征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中有答案:何氏祖先本是湖北人,早年在罗田做官,便定居在罗田。到元代末年,即将灭亡的蒙元王朝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加大对汉人的压迫和剥削,大肆屠杀汉人,以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爆发了全国性的抗元战争。而这些战争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不少人背井离乡,逃往他处。
▲何景明画像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春,何景明高祖何太山,为躲避战乱和兵役,不顾年近花甲的高龄,带着4个儿子、儿媳,共10余人,从罗田移居光州,先在鄂豫交界处的武胜关附近大深山里,临时住了一段日子,后定居在距今河南省信阳市东北90里的梅黄乡,在那里另辟基业。因对官场的厌倦与忧患,何太山毅然决定彻底脱离仕宦生活,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乡村农夫。是年秋季里的一天,有红巾军将领率兵至梅黄一带招兵,在招兵处插了红白两杆旗,言道:愿为军者,站在红旗下,愿为民者,站在白旗下。何太山毫不犹豫,拉着儿子们站在白旗下,立誓以务农为本。但不久之后,一是人地生疏,田产缺少,二是人各有志,儿孙中发生了一些变化,身材高大,且力大无穷的长子隆一,不甘农夫生活的平凡与寂寞,决意要去当兵,告别家人时,他对父母及弟弟、弟媳们说:“我此行从军,不知是祸是福,但我不想连累这个家,不想连累父母和你们的子孙后代,我们的关系从此便算是断绝了。”隆一说到做到,一去不知所踪。接着隆三、隆四留恋祖上田产,返回了罗田,只有次子隆二,名海,最为孝顺,愿意留在父母身边,以农为生,照料和赡养父母。
何海18岁时娶妻刘氏,生了3个儿子,长子和幼子多病先后夭亡,幸次子何鉴(何景明爷爷)不仅身强力壮,而且勤奋好学,精通阴阳典术,推算准确,远近闻名。最终打破了太山公不为官的祖训,到信阳县衙做了阴阳学典史。
何鉴为人仗义,很结人缘,他有5个儿子,依次起名为仁、义、礼、信、本,以明心志。同时,他从小就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培养和教育,但10个指头有长有短,5个儿子中,唯有4子何信(何景明父亲)读书最为聪慧,名列前茅。何信生于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自幼爱好古诗词,20岁时与好友王宪等人结为诗社,常赋诗于浉河之上。他对梅花亦情有独钟,不仅写有数首赞美梅花的诗词,而且在住宅旁边的小溪附近栽了许多梅树,自称“梅溪居士”。30岁时,在地方很有名气,当时河南布政使(主管一省人事和财务)点名要他当高参(幕僚)。后在布政使的推荐下,被朝廷任命为甘肃会宁县和陕西临洮府渭源县驿丞(今均属甘肃)。
何信原配卢氏,生2子1女,即景韶、景晹、景雨;继配李氏,又生2子1女,分别为景晖、景明、景晴。何信官虽不大,但从他这一代起,何氏家族又开始成了书香门第,走上了仕途,这对何景明兄弟几人的成长以至成名,无疑有很大的关系。长子景韶官至巴陵(今湖南岳阳)县令、山东东昌府通判、光禄寺少卿;次子景晹历任陕西汉中俯汉阳县知县,候选知府;三子景晖,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人,授河南省教谕。四子景明原配张氏,无生养;继配王氏,生3子2女。长子名夫,次子名立,三子名登。何信公的4个儿子中,景明这一门最为兴旺发达。何夫,举人,任辽东远左经历;何立,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举人,历任安徽怀远县知县、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同知,诰赠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何登,进士,任河北保定府知府。何景明做官之后,何信被御赐为“征仕郎中书舍人”,著有《梅溪集》存世。
何景明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农历八月初六。因其母李氏夫人怀孕时,梦见太阳落入怀中,所以其父信公起名叫景明,即日光明亮的意思。这年何景明长兄景韶已经22岁了,三年后,何景明刚满4岁,长兄已是一举及第,二哥景晹也学有小成。在这种环境下,何景明深受琅琅书声的影响,激励了上进心,所以从小便能埋头于诗书之中。
▲何景明像
据《何景明简论》《何景明评传》《何景明传》一文二书载:何景明自幼聪敏,6岁时可以对对联,8岁时可以写诗文,读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非常强,被当地人称为“神童”。俗话说:爹奶疼的头孙子,父母爱的断肠儿,父亲信公最偏爱的即是景明,为了让景明出去见见世面,历练一番,在景明11岁时,便将他带到了临洮渭源县驿站。当时临洮太守叫李默庵,对热衷于读书的少年特别钟爱,他见何景明聪明好学,让何景明与自己的儿子汝佐一起读书。在这里何景明重温了以前和长兄学过的“五经”“四书”,增读了《春秋》,长了很多知识,三年后,父亲告老还乡,何景明跟随父亲回到了家中,大哥景韶便悉心教他学习《尚书》,仅9个月他就可以讲解。恰此时沁水御史李瀚巡按汝宁,调试信阳诸生,当读了何景明的卷子之后大称“奇才”,并特意到何景明家中看何景明,一时何景明名声远播。弘治十一年(1498年)秋天,何景明和二哥景晹双双参加了本省乡试,双双中举,而且名列第三名,排在二哥景晹之前,时年16岁,更是轰动四方。弘治十五年(1502年),何景明20岁,又以优异成绩考中了进士,留京都候职。明朝的京都已于1421年,由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至北京。按常规和凭何景明的才华,应为庶吉士,但因他生性耿直,不愿走动,没有成为庶吉士。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博士后。一时未安排职务的何景明只好听从父母安排,请假回家与张氏完婚。次年携张夫人至京都任职,被授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为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由文笔好者、有德者任之,属从七品。在这一年前后,何景明结识了当时以诗文著名于世的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人,他们话语投机,观点一致,成为好友,后被称为“前七子”。成为当时文坛领袖之一。
何景明入仕这个时期,正是宦官刘瑾当权之时,这刘瑾原本是一个一般的小太监,因进献飞禽走兽,讨得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大权在握,被称为“八虎”之首。因当时武宗只有15岁,又贪玩,皇上如同虚设,下官只知有刘瑾而不知有皇上。一班朝廷大臣,不论是新官上任,还是几朝元老,大都噤若寒蝉。面对刘瑾飞扬跋扈,专权独断,拉拢同党,陷害忠良,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朝政腐败等等现象,初入仕途的何景明很是看不过眼。他以天下为己任,从国家命运着想、利益为重,出使云南一回京都,就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一边与刘瑾等人对抗,一边上书太宰许进,劝其秉公执法,不要受刘瑾干扰,且语言激烈。但以他尚浅的资历和低微的官职,他的言语不仅没有受到许进重视,反而受到打击。一气之下,称病归家,专事著述。然而忌恨何景明的刘瑾,岂肯放过何景明,想方设法在小皇帝面前说何景明的坏话,将何景明免除了官职。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因谋反被诛,在阁老李东阳的极力推荐下,何景明才官复原职,仍授以中书舍人之职,外加一个直内阁制敕房经筵官,一月三次为皇帝和大臣讲儒家经典。
▲何景明作品
正德十二年(1517年),做了14年中书舍人的何景明,终于略有升迁,任吏部验封司员外郎,从六品,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兼人事部,长官为吏部尚书。下设四司:文选清史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萌、难萌、请封、捐封等事务。也很有实权。由于何景明办事公道,口碑非常好,皇上一高兴,第二年,又将他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主抓公安、教育的副省长),官至四品。此时何景明36岁。上任三年中,何景明勤于本职工作,深受地方拥爱,政绩斐然。归纳起来,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其一、选拔人才,关心生员。何景明到陕西之后,首先办的事就是选拔人才,为国家寻找可以造就的栋梁。当时,陕西北边靠近胡地,经常有胡人出没,抢掠杀人,所以北边几个县的道路为险路。前诸任提学,害怕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一般都不直接去那里,而采用“调试”的方法,让学生们集中到内地考试。何景明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亲自到各县主持考试,了解办学情况。 当他去商州巡学时,见商州学府地方极窄狭,旁边有王母祠和某达官贵人的家庙。商州地方百姓对王母祠十分相信,认为它很灵验,所以长期以来,烟火旺盛;而达官的家庙,更没人敢动它,因此学府就得不到改造,只能处在狭小的范围内。何景明找来太守,并说服达官贵人和地方百姓,将祠庙拆除了。几经奔波之后,何景明通过面试,把各州省的俊秀人才都选拔上来,集中在书院之内,亲自督管教育。他对这些学生们都寄予厚望,对他们的学业,人品及生活方面关怀备至。一旦有学生因家贫而无法学习,他就从自己腰包里掏钱给他们,好让这些学生安心学习,早日成才,可谓用心良苦。《陕西通志》载,当大考之时,需要大批经费开支。而上方则下文要减少经费数额,以节约开支。何景明不理那一套,回信说:“国家正值少人之际,求贤若渴,并不在乎因求贤而花几个钱。你这种看法是俗吏之见。”回信之后,不待指示,依旧按原方案行事,不减少必要的开支。其二、教学重实用,重经世之术。注重学习的实用价值,学到治国之术,这是何景明一贯的主张,也是他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在他的论文《内篇》中,提出了“治在教”的观点。他将古今老师分为四个等级,即上古的启发道德之师为第一等;其次是汉代的经师,以作训诂为主;第三是唐宋以来的诗文之师,专以“辩体裁,绳格律,审音响”为务;最次的是当代的举业之师。为改变这种状况,何景明在提学期间,身体力行,教导学生以治世为务,学点真东西。其教学程序为:学生以读经书为根本,还要学习有关儒家关于性理的书籍和史书,在读完这些必修课程之时,还要读名家诗文,以了解文学的演变过程。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学有贯通。其三、嫉恶如仇,惩治贪腐。凡有作恶者,无论什么背景,不讲情面,依法惩治。朝臣廖鹏的弟弟廖鸾,镇守关中,廖鹏本是一个沽名钓誉、逢迎拍马之人,其弟更是仗势欺人,横行一方,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有一次,何景明外出,正遇上廖鸾手下放马吃一个老农的庄稼,老农与之讲理,受到鞭击。何景明一怒之下,将廖鸾手下捆绑起来,鞭打之后,再进行教育。这几个欺人惯了的恶史,哪受过这等待遇?心中不平,向主人廖鸾告了一状。廖鸾听说是何景明,不敢替手下出头,因他哥哥比他的官大,受何景明指责、数落,都忍气吞声,何况他呢?不仅此事不了了之,而且从此他们一个个收敛了行为,不敢胡作非为。辖地有个知府,自恃为地方行政长官,而且是老资格,不把何景明看在眼里,不听何景明指派,与何景明不予合作。何景明去见他,对他说:“君子应该正正当当地做人,难道你想像别的庸俗官吏一样吗?”言下之意,那些目无长官,以势凌人的官吏都不是君子,而是俗吏。这位知府听到这话以后,十分惭愧,改悔认错了。但也正是因为何景明这种务实精神,这样长年操劳,东西奔波,而殃及身体。正德十六年(1521年)农历二月,终因积劳成疾,突然吐血,可他仍然恪尽职守。到五月底,病情越来越重,实在坚持不住,这才不得不告病归家。关于何景明在关中的这一事迹,在《世宗实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何景明于六月初离开任上时,关中学生及同事等都不忍作别。从陕西到河南信阳,何景明整整走了两个来月,因病情太重,旅途劳累,再加上天气酷热,回到家中的第6天之后(八月初九),他就病逝了。年仅39岁。 呜呼!好人天不使得好报。消息传到陕西,学子们一个个如丧考妣,无不跪地嚎啕,斥骂天不假年!
何景明一生为官廉洁,真正是做到了“一肩明月,两袖清风。”他奉命出使云南一年有余,地方官吏都非常尊重他,纷纷给他送金银财宝以及象牙、犀角,他都一一拒之。有一个小偷以为这位朝官很富有,便在深夜里偷走了何景明的全部行李。结果打开一看,除了几件衣服外,就是60多卷书,顿时大失所望,叹口气,丢下行李走了。《明史》和《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复先生行状》中均记载:“富贵功名不齿诸口,平生手不持一钱。读书必至夜分以为常,与人讲论终日不倦。安贫乐道,不念家产。居官勤事,以禄自守,复丝毫弗苟受,然又好予。卒后,阅囊中,仅余三十金。”古人有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何景明为官前后十九年,四品提学做了三年多,死后手中只有三十金,由此可想见他的为人了。何景明对金钱、势位从来不屑一争,惟愿做到不违天理,问心无愧。临终之日,其妻王氏说:“你虽居官,却十分贫寒,儿女又小,倘若你有什么不幸,我们该怎么办?”何景明说:“若无多患,第不昧天理足矣!”意思是:我想也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没有昧天理行事,我这一生就没有遗憾了。至诚至理,令人动容。何景明与李梦阳是文友,李梦阳先后三次得罪权贵,招来杀身之祸,被罢官下狱。许多人避而远之,而何景明每次都挺身相救,据理力争,奔走呼吁,使李梦阳得救。时人皆称之为“赤心朋友”。武宗当时年龄不大,昏庸得不行,收畜义子,宠用番僧,与边军同出入,有时十天半月不上朝,给权臣以可乘之机。何景明非常着急,他认为只有向皇上进忠直言,才能切中时弊,让国家长治久安。正要寻找机会时,不巧乾清宫发生火灾,武宗认为这是天意,不可避免。何景明则借此机会,递上了《陈言治安疏》,在奏疏中不仅直斥朝政腐败,还直斥皇上四大错误:“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一时震动朝野。万幸的是,奏疏送到皇上手里之后,不知什么原因,皇上竟然破天荒没有降罪于何景明。为此,何景明也被众人称之为有“节臣之气,国士之风。”这个时候,一些正直之士慕其大义而浩气,主动与之结交,趋利小人,见他直言而不获罪,对他畏惧三分,从而也想与他亲近,所以何景明的威望日益提高,誉传全国。有个叫钱宁的人,就是小人中的代表,他想结交何景明,找出祖传的一幅古画,请何景明为之题诗,借以自重。何景明说:“这是价值连城的名画,让我在上面乱写乱画,岂不是玷污了它吗?”尽管如此,钱宁还是坚持题写。画放在何景明处近一年,何景明也没有写半个字,钱宁只得灰溜溜地取走了。有一年,师御史客死京城官邸,因他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人,昔日与之往来的所谓朋友,也是人走茶凉,无人为之安葬。何景明见了,联络几位京师友人,拿钱买棺木寿衣,为师御史操办丧事。像上述之类的事,还有许许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明朝前期,文坛盛行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其诗歌主要描写上层官僚生活内容,应制、唱和之作非常多,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是,台阁体内容空泛,文气萎靡,缺乏对自我真情实感的表达,也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更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如果照此发展,将会把文学引向绝境。针对这种苟且平庸的文风,何景明中进士入京之后,便与李梦阳等六人一起,合力倡导改革文风,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相号召,反对台阁体,天下文士纷纷响应,遂成为明代文坛“前七子”和领袖之一。在“七子”中,何景明与李梦阳最有成就,故“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李梦阳、边贡、徐祯卿合称“四杰”,又与李梦阳、王世贞合称“海内三才”(《明史·何景明传》)。何景明在《述归赋》中披露自己的文学思想是“于古人之文,务得其宏伟之观,超旷之趣”;“不坠古人之余烈”。这在打击明代前期盛行的台阁体诗文及八股文上,有一定积极作用。正德年间,他这种主张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时“四方学士感愿知先生,车马填门巷”(《何大复先生年谱》)。《四库全书总目·大复集》亦称:“正、嘉之间,景明与李梦阳俱倡为复古之学,天下翕然从之,文体一变。”
▲何景明作品
何景明传世著作有《大复集》38卷,《雍大记》30卷,《何景明诗集》26卷及《何子杂言》《学约》等10多种。在明代诗歌集的《明诗别裁》中就选了何氏的48首,为全集之冠。明嘉庆十一年(1532年)进士,后任河南巡抚蔡汝楠曾在汝南天中山下禹王台处为李白、杜甫、高适、何景明、李梦阳等五位诗人,立五贤祠并亲撰碑文,以资纪念。几百年来,何景明的《大复集》翻刻版本就有20多种。其著作多收入清代《四库全书》,而《四库全书》又被翻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因而,何景明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何景明是一位充满正义感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文创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对黑暗现实政治的揭露。比如《玄明宫行》等诗中讽刺皇室的奢欲和刘谨的用权;比如《平夷所老人》写一位孤独老兵的悲苦遭遇:“平夷老人发两肩,哀哀泪落古城烟。岁收斗粟输田赋,日向诸邻乞米钱。风雨饥寒趋路侧,子孙流落避兵年。青春有伴难还土,白首无家尚戍边……”全诗颇有杜甫“三吏”“三别”关注现实的沉痛之气。比如《岁晏行》写繁重赋税压榨下人民的苦难遭遇:“一年征求不少蠲,贫家卖男富卖田。”“往时人家有储粟,今岁人家饭不足。”《苦寒行》写贫富对比:“贫士披毛褐,寡妇无完裯。宁知贵公子,丝竹宴朱楼。”《北风行》写寒风中贫苦的老翁:“邻翁岁暮缺衣褐,茅屋歇斜用绳缚。尘生釜甑暗不扫,寒入肌肤利如割。”这些诗歌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托了诗人对下层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涌动着一股源自作者肺腑的深情。同时,何景明也是一个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文人。在创作中,他发现有些人,并不明白复古即是改革的真正意义,拼命地学习唐诗,亦步亦趋,这样的写作终将诗歌创作带到死胡同,没有创新、没有朝气。他一回到信阳,就深入民间,接触民间文学、民歌民谣,发现“真诗在民间。”认为真正的文学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就是有韵味的诗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的诗歌。反对模仿,要求独创。并批评了李梦阳的诗歌创作。李梦阳这人心胸比较狭窄,一气之下,与何景明反目,不与何景明来往。以致何景明去世,他都没有去悼念。 事实证明何景明是正确的。他向民间学习,创作的一些诗歌都充满了清新的活力,具有“秀朗俊逸”的显著特征。如《津鱼打市歌》《罗女曲》等,全诗都散发出青春、自由的气息,深受大家的喜爱。 此外,何景明对于祖籍之地感情很深。创作了不少与祖籍之地有关的诗,如《回乡曲》《游赤壁》《赤壁图》等等,在诗句之间,反映了他对祖籍之地的眷恋之情。据老一辈罗田文化人讲,罗田人民也没忘记这位祖籍在罗田的一代文豪,曾在他的祖籍地覆船山建文昌阁以纪念之。
▲何景明之墓
何景明虽然在万般遗憾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但他一生清廉,为人耿直,刚正不阿,去虚务实,不论在政绩方面,抑或是文学创作中,都为自己的生命调色板添加了一笔永不褪色的耀眼光彩,这是何景明的骄傲,也是值得罗田人民的自豪。因为他的祖籍在罗田,祖坟在罗田,根在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