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草纲目》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Aug 23, 2018 | 作者:
李青松
今年是李时珍诞辰500周年。下面从医药文化的角度,谈一谈《本草纲目》的历史贡献。
创新传统医学之理论
李时珍有着极其精深的医学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在论述各种药物时表达了很多医学见解,在医学理论上有着重大创新。
首创“脑为元神之府”学说。《本草纲目·辛夷·发明》云:“脑为元神之府。”传统上,中医人把精神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李时珍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这是近代西洋医学输入我国之前,中医首次提出脑主宰精神的观点。
首创肾间命门学说。李时珍首次提出命门“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将命门与人的机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肾间命门学说的学术派别,极大地促进和繁荣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首创预防医学学说。李时珍首次提出防重于治的科学思想,采用蒸煮患者衣物的方法防止接触传染,是预防医学中最早的范例,不仅有其学术价值,更有历史意义。
纠正历代本草之偏误
“本草”始见于《汉书·平帝纪》,是《神农本草经》的简称,古代著名药书。“本草”中的“本”是根本、来源的意思,是追溯到药草的最初来源,就是它未被加工的最初状态。
旧本草书中的错误极多,极容易造成医疗事故。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有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历代本草考证上。他深入实地考察,拜农民、渔人、车夫、樵夫、捕蛇者为师,足迹遍及湖北、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收集了大量标本和民间单方,对前人本草学中记载的每一位药物,从分类、名称、品种、产地、生性、形态、种植、炮制到气味、功能、主治等内容,“一一采视,颇得其真”。在《本草纲目》中除了特立“正误”项目七十余款专题纠正前人错误外,还在“释名”“气味”“主治”“发明”等项目中记述了大量的“正误”内容。
比如,李时珍对以往记载服食水银、雄黄、金石可以成仙之说,在《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部·金浆》条下,进行了严厉批评:“血肉之躯,水谷为赖,何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肠胃乎?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
扩大本草学科之内容中国本草学,始创于《神农本草
经》,共载药物365种;南朝梁陶弘景增365种;唐代苏恭增114种;宋代刘翰增120种,掌禹锡增82种,仁宗时增100种,唐慎微增500种,至《证类本草》已增至1748种。《本草纲目》广采明代前41家本草成果,摒弃重复、合并种类,保留药物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合计收药1892种,共52卷,192万字,附图1109幅,附方11096首,除医药学以外,还包括了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丰富知识以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
《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矿物药,包括金石部、水部、土部共263种,对许多矿物品种、地域分布、性状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例如介绍金时这样写道:“金有山金、沙金两种,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为色足,和银者性柔,和铜者性硬,试石则有声。”介绍了黄金的种类和鉴别方法。
在化学方面,《本草纲目》中记载有人工制作醋酸铜、从草木灰中提取碱、用植物蓝制染蓝靛等方法。
对于自然界一些气象变化,如云、雨、霜、雪、雹的形成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对水质的分析等等,《本草纲目》也有客观的描述。
在物候学方面,既有动物的物候记载,如燕子、大雁的往来时间,杜鹃和布谷的鸣声和出现季节,更多的是植物的物候资料,书中记载了数百种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期等。
创立先进分类之方法
《本草纲目》问世之前,本草学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按毒性划分,另一种是按药物基原的自然性质来分类。李时珍在药品分类上进行了重大改进。他以“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物以类从,目随纲举”“从微至巨”“从贱至贵”作为药物分类的指导思想,将1892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60类。
以植物为例。植物药品1195种,共分草、谷、菜、果、木五部30类。草分山草、山草下、芳草、隰草上、隰草下、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11类。木部分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6类。草部、木部相当于现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谷部、菜部、果部相当于现代的谷类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在每一类中,李时珍把许多同科同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初具现代植物学分类之雏形。
规范本草著作之体例
李时珍选用“纲目”二字作为书名言其要旨,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纲目系统:将1892种药物分为16部为纲,60类为目,构成药物总的分类系统;各单味药,以药名为纲,下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为目,组成单味药的纲目系统;处理同一基原的不同药用部分之药,以总体名(基原)为纲,以不同的药用部分为目;在“百病主治药”下,以病名为纲,病因病机为目,目下又分列各自治疗药物的子目,构成临床用药的纲目系统。《本草纲目》纲中有目,目中有纲,以纲辖目,纲举目张,创建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完备的古代药物学著作的标准体例和结构。
保存医药文献及民俗
《本草纲目》列入书中的参考引用文献,其一为历代诸家本草40种;其二为古今医家旧本84种、新本277种;其三为古今经史百家旧本151种、新本440种,合起来是992种。另外,尚未收录其中的引用书籍有130种。因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实际引用的古籍文献达到1122种之多,远不止《明史·李时珍》里所说的“阅书八百余家”。其中辑录了大量16世纪以前的医药文献,有些书籍今天已经无法看到,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予以收载才得以保存下来。
我国各地都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行了收集和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五》记载了吐蕃人的“燕脂”化妆习俗,对涂搽“燕脂”记载详细:“燕脂有四种∶一种以红蓝花汁染胡粉而成,乃《苏鹗演义》所谓燕脂叶似蓟,花似蒲,出西方,中国谓之红蓝,以染粉为妇人面色者也;一种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乃《段公路北户录》所谓端州山间有花丛生,叶类蓝,正月开花似蓼,土人采含苞者为燕脂粉,亦可染帛,如红蓝者也;一种以山榴花汁作成者,郑虔《胡本草》中载之;一种以紫矿染绵而成者,谓之胡燕脂,李珣《南海药谱》载之,今南人多用紫矿燕脂,俗呼紫梗是也。”(《本草纲目·卷十五·草部·燕脂》)
提供文字考证之资料
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李时珍对各种药名的历史探源与考证,阐明了许多汉字的字形、读音与含义的历史演变,同时还论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药名的读音与含义,从而保存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如《本草纲目·卷三十九·虫部》:“李时珍曰:虫乃生物之微者,其类甚繁,故字从三虫会意。”
《本草纲目》全书使用单字5690多个,是我国历史上使用单字最多的古籍文献。《本草纲目》收录的词目,除药名词条外,还包括方剂名、病症名、人名、书名、地名及简称或简条共有15178个,表示时间的不同词语有200多个。从语言文字角度看,《本草纲目》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字库。
李时珍之所以能写出不朽名著《本草纲目》,其雄厚的文学素养、精深的文学造诣是重要因素。李时珍先儒后医,在熟读古籍之际,在访采四方之时,从不放过民间文学的收集和采撷,将其与医药知识有机融合,寓文于药、寓诗于药、寓史于药、寓故事于药、寓谚语于药,使读者学而不厌,读而不倦。李时珍拥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把一部深奥的医药巨著写得令人叹为观止。
- 上一篇: 我市广场舞文化获各级媒体关注
- 下一篇: 黄冈市群艺馆积极组织广场舞展演活动获各级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