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保护红色遗产 坚定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Sep 1, 2018 | 作者:


    夏剑平

    黄冈是一片英雄鲜血染红的红色沃土,英贤辈出,胜迹遍布。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红色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是这项工程的重要任务,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新答卷,必须努力探索和实践。

    一、大数据

    大别山根据地斗争是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史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影响深远。以下是关于大别山革命斗争的简要史实和黄冈红色遗址遗迹的一组大数据。

    (一)共和国的旗帜上凝聚着大别山人民血染的风采。

    1、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创造了“三个从未间断”的奇迹: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新中国成立,党的组织活动从未间断;从土地革命到全国解放,党所领导的武装斗争从未间断;从鄂东第一个人民政权——黄安县农民政权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围绕党的组织活动和武装斗争,创建人民政权和其他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也从未间断。“三个从未间断”是对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的高度评价,凝聚着黄冈老区人民的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

    2、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由党领导的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武装起义,开创了我党根据地斗争的重要时期。黄麻起义后创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规模仅次于中央苏区,全盛时期面积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0万。武装斗争的烈火一直熊熊燃烧,革命旗帜始终不倒。

    3、一大批建党元勋、开国将帅和革命志士为创建新中国作出巨大牺牲,建立了不朽功勋,群星闪耀,令人景仰。大别山区域共走出1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327位共和国开国将帅,包括1位元帅、2位大将、18位上将、38位中将、268位少将,其中湖北籍154人、河南籍63人、安徽籍110人。

    (二)黄冈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色文化独树一帜。

    1、这里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名副其实的“红军故乡、将军摇篮”,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

    2、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一起参加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国家主席李先念和王树声、韩先楚等开国将帅群星闪耀;红安是全国第一将军县,授衔的开国将军61名,包括上将8名,中将10名,少将43名;英勇善战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主力,驰骋千里,骁勇善战,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创建中共党组织、黄麻起义、开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坚持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等在黄冈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永载史册。为缔造新中国,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5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三)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留下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形成特色鲜明的黄冈红色文化,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1、黄冈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显示,全市共发现近现代遗址遗迹1017处,在地域分布上,红安县237处、麻城市295处、黄梅县122处、浠水县95处、罗田县81处、蕲春县64处、武穴市50处、团风县38处、英山县33处、黄州区2处。

    2、规划保护的红色遗址遗迹828处,保护层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子目单位3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8处尚未公布文物保护单位305处。

    3、红色遗址遗迹蕴含的革命史迹构成黄冈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铭刻着大别山人民的战斗业绩,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是永远无法复制的红色遗产,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二、大担当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不懈努力,我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稳步推进,保护利用工作富有成效,已经形成良好的局面。

    (一)打牢工作基础,坚守文化担当 

    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黄冈红色遗址遗迹凝聚着深刻的革命精神,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战略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不可再生,无可替代。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应该担此重任,必须有大的担当。 

    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为指导,用工程手段和战略理念谋划、推动保护利用工作,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 

    二是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名人文化建设的意见》《黄冈名人文化建设规划》《黄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黄冈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全市红色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工作已经建立起政策规划体系和工作机制; 

    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冈红色遗址遗迹保护战略列入国务院《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四是在黄冈的积极推动下,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将大别山区红色遗址遗迹保护纳入国家文物事业“十三五”规划,正式启动鄂豫皖三省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 

    五是2017年6月三省联合开展《大别山区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战略规划》编制,黄冈全区域纳入规划范围; 

    六是2017年10月《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由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实施,推动保护利用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 

    (二)健全工作机制,压实保护责任。 

    按照“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统筹推进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原则,我市层层压实红色遗址遗迹保护主体责任。2012年市政府出台《黄冈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黄冈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实施方案》,将保护利用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逐级签订《文物保护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基本形成“文物部门前置许可、规划部门红线控制、国土部门严格用地、公安部门配合打击、财政部门资金保障、宣传部门舆论支持”的工作机制,市、县、乡、村四级普遍签订《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文物保护单位管护协议书》,制作完成《文物保护单位“一处一策”保护档案》,责任体系基本形成。 

    (三)引领工作示范,打造红色品牌。 

    2013年以来,全市对576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实施“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档案、有文物保护员、有群众动员大会”的“五有”保护措施。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先后对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七里坪长胜街、麻城乘马会馆,全市各地烈士陵园,董必武、李先念、秦基伟、王近山、陈潭秋、宛希先兄弟故居等实施抢救性保护,积累了经验,作出示范。同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黄冈红色文化品牌初步形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以“千里跃进、将军故里”为形象主题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列为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区,“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列入全国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安、麻城、罗田、英山、黄冈烈士陵园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全市各地的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全方位展示红色文化,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通过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更加激励黄冈人民弘扬革命精神,决胜老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 

    三、大课题 

    坚守文化自信必须有大的担当和作为,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应当不断破解新的矛盾和困难,做好新时代的新答卷。 

    (一)重大时代课题。 

    据国家文物局公布数据,全国已经登计的革命旧址、遗址33315处,其中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477处。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强调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战略高度,从坚定四个自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重大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这是新时代全面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建设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加大对革命老区支持力度的创新举措。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我市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二)保护形势严峻。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意见》要求,应该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从而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警觉和重视。 

    一是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水平与赣南、延安等地差距较大,迫切需要学习借鉴这些地区整体保护的经验,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努力争取各级对黄冈红色遗址遗迹连片区保护利用工程的大力支持,助力黄冈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攻坚战; 

    二是革命文物保护形势十分紧迫,全市普查发现已经消失的50个文物点中多处是红色遗址遗迹,大多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这些损毁既有自然因素影响,同时存在人为的毁坏,暴露出保护意识缺失,责任不明等问题。少数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法纪观念十分缺失,真正解决决策违规、集体违规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三是黄冈红色遗址遗迹遍布大别山区,分布全市整个区域,保护责任重大,工作任务艰巨,文物机构的队伍建设、专业知识、监督执法和工作机制难以适应。黄冈市文物局同时加挂“黄冈大别山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局”,近几年来投入大量精力认真履行革命文物保护重任,敢担当,善作为,有成效,但因机构设置、技术力量、工作经费等没有完全到位,影响了职能发挥。全市部分国保、省保单位没有按规定配备管理机构和看护人员,制约了红色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工作向基层延伸。 

    (三)推进措施有限。 

    我市于2012年提出红色大遗址的保护问题,但整体工作水平与赣南及大别山区域的六安、信阳、安庆等地相比,存在着规划落实不够,社会联动不够,深度挖掘不够,合力推动不够等问题。由于保护项目大多没有列入国家规划,项目资金难以筹措,地方投入难以为继,保护措施难以落实,清单管理难以到位,很多革命文物损毁严重并悄然消失,难以展示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因此,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助推老区脱贫攻坚已经成为推动黄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加快高端布局,全力赶超。 

    四、大战略 

    “建设红色大别山,保护红色大遗址”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大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要求,加快推动黄冈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大战略,正逢其时,大有可为。我市的成功探索,充分体现了谋划科学,实干为先的鲜明特色。 

    (一)运用系统理念谋划。 

    围绕黄冈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课题,中央有关部委以及省、市有关方面的领导,国家文物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社科院、黄冈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多次深入老区调研论证,我市的文化工作者赴延安、赣州、信阳、安庆、兴国、新县、金寨等地学习考察,并走访国家发改委、国家和省文物管理部门,探寻新的路径,寻求新的答案,形成了“红色大遗址”保护的重要战略。 

    1、主要战略构想。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战的斗争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市委、市政府从打造红色大别山战略出发,通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谋划,逐渐形成“红色大遗址”保护的战略构想。即以全新理念、全新体制、全新技术实施红色遗址遗迹的连片保护和科学利用。战略重点是保护文物本体,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区域联动。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 ”革命文物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保护水平,拓展利用领域。 

    2、基本战略格局。 

    这一战略的基本格局是以黄冈全境为主要区域,以红色遗址遗迹为主要实体,以“黄冈党组织创建”“黄麻起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新四军中原突围”“坚持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等重大革命史实为脉络,重点保护建党元勋、开国将帅、红色名人故里,革命纪念地及纪念建筑。推动革命文物本体保护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造“红色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和红色文化研究传承中心等系列国家级工程。 

    3、重大战略任务。 

    “红色大遗址”保护利用战略主要包括大工程、大系统、大中心和大基地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本体保护的大工程。按照革命文物保护要求,建设具有标志意义的国家级红色遗址遗迹保护片区,实施重点保护、连片保护、系统保护、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吸附力和影响力; 

    二是横向联通文化、财政、金融、发改委、民政、规划、交通、旅游、教育、文物等部门,纵向联系多层级、多地区、多部门,构建互动协作的大系统。保护利用是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作。通过高效顺畅的国家部委以及省、市、县联络协调等机制,精准发力,联手推动; 

    三是建设大别山红色文化大数据库,打造红色文化遗产研究的大中心。面向全国开展红色专题研究,形成“黄冈党旗红”系列成果。同时,实施黄冈红色文化云工程,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成像资料、口述记忆、平面档案等进行系统整理,建设系列网上红色博物馆、纪念馆、名人馆、展览馆,形成全领域、数字化的互联空间新格局; 

    四是培育集宣传、展示、演艺于一体的新型传播矩阵,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的大基地。以革命遗址遗迹为依托,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拓展基地,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精心打磨《红安回响》《大别山放歌》《亮剑》等驻演剧目,激发广大党员和青少年传承革命传统,弘扬老区精神。 

    (二)落实重点项目清单。1、红色遗址遗迹保护。 

    当前,主要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方位高质量实施重点项目的保护利用,关键是保护革命文物本体,整治环境风貌,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精心保护和合理利用建党元勋、开国将帅、红色名人故居。主要包括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林育南、林育英、吴光浩、吴焕先、沈泽民、郑位三、宛希先、宛希俨,李先念、徐向前、王树声、王宏坤、王建安、陈再道、陈锡联、郭天民、周纯全、秦基伟、韩先楚、王近山,李四光等重要党史人物; 

    二是抢救性保护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包括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遗址群、红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麻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生军指挥部旧址、七里坪革命旧址群,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红十五军诞生地,高山铺战役、渡江战役等战斗遗址; 

    三是保护红色纪念建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集中主要精力抓好红色纪念建筑的修复和展陈提升,包括董必武纪念馆、董必武故居、李先念纪念馆、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陈潭秋故居、林育英故居、林育南故居,红安七里坪长胜街、罗田胜利老街、麻城乘马会馆,红安、麻城、罗田、英山、黄冈、黄梅、蕲春烈士陵园等。 

    2、黄冈红色记忆云工程。 

    一是集中开展黄冈红色记忆讲述活动,对革命人文历史进行抢救性收集保护。广泛征集红色文化志愿者,通过新媒介手段对重要的革命史实和党史人物事迹进行跟踪采集,制作电子档案; 

    二是建立黄冈红色文化数据中心和虚拟空间,建设可移动的黄冈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展示馆,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薪火相传; 

    三是以红色遗址遗迹为依托,提升和完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功能,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励黄冈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信念,紧跟党走。 

    3、红色文化研究传播。 

    一是建设“黄冈名人文化园”,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园。认真学习省内武汉、襄阳、荆州等地经验,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统筹谋划红色文化产业,争取有新的突破; 

    二是设立中国(黄冈)名人文化研究中心和红色文化论坛,对“红色大遗址”保护利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运用多种手段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名人和重大革命事件,形成研究成果。抓紧创作出版黄冈三位中共一大代表的传记作品,收集、整理、出版《黄冈红色人物志》《红色记忆》《千年黄州》等系列红色文化研究著述; 

    三是精心打造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推进《八月桂花遍地开》《李四光》《槐花谣》《大别山母亲》《渔鼓声声》等特色舞台作品走进群众,走向全国,使黄冈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地。 

    (三)形成合力联手推动 

    红色遗址遗迹保护是一项浩大工程,更是意义深远的社会工程,必须形成合力,久久为功。 

    1、区域联动,高层推进。 

    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六市三十六县,三省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山水相连,心守相望。“红色大遗址”涉及湖北、安徽、河南等省份,省内有孝感、武汉等部分地区。区域联动首先以黄冈为重要突破口,主动作为,形成经验,从而推动建立紧密的组织协调机制,整体规划,分类指导,构建大规划、大保护、大工程、大发展的良好格局。统筹推进《大别山区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战略规划》实施,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促使该工程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享受大遗址保护政策,不断拓展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 

    2、项目第一,保护为先。 

    保护为先要着眼长远,顶层设计,大手笔、大气魄、大规划,确保高起点和高水准。 

    首先是对“红色大遗址”保护利用战略进行多学科、多层面的深入研究,形成科学完备体系。有关部门在政策配套、项目规划、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利用多种手段筹措保护资金,形成政策保障、多方投入、财政为主、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 

    二是按照突出重点,即见成效,项目第一,保护为先原则,抓紧策划、包装、实施一批保护利用项目,以工程带动保护,以保护促进建设,以建设推进发展。坚持市县一体,注重规模效益,实现连片保护,示范引领,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 

    三是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和实施《黄冈红色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黄冈红色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方案》《黄冈红色大遗址项目清单》。持久发力,久久为功。 

    3、协力同心,形成合力。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高度重视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依法行政,落实保护责任,确保黄冈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战略的实施,层层建立责任机制,纳入考评体系;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大保障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两办《意见》要求,尽快落实黄冈大别山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局等专职部门的政策保障,进一步优化职能配置; 

    三是部门共抓,形成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完善协调联系机制,文化部门组织实施,文物部门强化监管,其他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大别山英雄辈出,感天动地;新时代使命光荣,任重道远。保护红色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必须永不懈怠,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