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来春风入万家
发布时间:Jul 13, 2018 | 作者:
非遗文化遗产展演
文化进校园
文化进福利院
文/记者何皎月 通讯员徐平 图/陈明
6月25日,全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会召开。这标志着我市正迈开步伐向文化小康、文化强市跨越。
“十二五”以来,黄冈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发展快车道。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环,黄冈市群艺馆承担着组织、辅导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培训群众文艺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指导县市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保护和传承黄冈民俗文化等社会职责。
以繁荣群众文化,促进黄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宗旨的黄冈市群艺馆携文艺春风入百姓家,真情温暖着一座城。
无中生有?选择彰显文化自觉
“黄冈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十佳群艺(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群艺馆荣誉室里,每一件陈列,背后都有它的故事。
全国少有的二合一。“犁、耙、耖;升、斗、斛;家椅、架子床、花轿……”260平方米的展厅,300余件鄂东地区民间生活、生产劳作用具,复原了一个本土“农耕时代”。
这里是位于黄冈市群艺馆三楼的黄冈民俗博物馆生活、生产展厅。
在黄冈,群艺馆与民俗博物馆实行的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
2009年,群艺馆利用黄冈的优质文化资源,先后举办黄冈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展、鄂东名人文化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如何将这些黄冈特色文化推广?当年,群艺馆班子谋划发展,充分利用展陈成果,经上级批准设立了黄冈市民俗博物馆。
拥有黄冈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鄂东名人文化展,民间艺术展,生活、生产展四展厅的黄冈市民俗博物馆,从成立到如今接待观众100多万人,是湖北省首家公益性民俗博物馆,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免费开放单位。它完善了黄冈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为黄冈民俗文化的发掘、抢救、研究、展示、保护、传承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
拖两箱资料成功申报国家级广场文化品牌。2010年元宵节,市群艺馆开创的东坡广场文化活动正式启动,2012年获得了第十五届“楚天群星奖”项目奖。
为将这一广场文化活动办好,给群众送去优质精神食粮,市群艺馆一班人马,走访、调查、研究,想为黄冈市民申报一个国家级的文化惠民活动项目。“项目申报时,我们拖了整整两箱子资料”。市群艺馆副馆长杨柳介绍。2013年省文化厅推荐,市群艺馆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激情新黄冈欢乐大舞台”——东坡广场大型文化活动。
近几年来,市群艺馆每年都开展了各类大中型文化惠民活动100多场,尤其是东坡广场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走街串巷找出的“国家级非遗”。古城黄州,因东坡而闻名天下。在黄州,东坡留下除了文学造诣达到顶峰的“两赋一词”外,还有誉满大街小巷的“东坡饼、东坡肉”等传说。如何保护与传承东坡文化?群艺馆人想到了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2013年下半年,《苏东坡传说》项目申报启动,群艺馆全员上阵,走上街头记录、整理散落的东坡故事。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下达通知,《苏东坡传说》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当初创建民俗馆、申报《苏东坡传说》项目时,有些人说群艺馆是‘无中生有’。其实这些‘无中生有’是在冷静思考和沉着应对中作出的选择。这就是文化人的文化自觉。”市群艺馆馆长侯啸澜说。
菜单服务!文化惠民更精准
市群艺馆每年举办各个门类的艺术创作活动:以馆办刊物《赤壁》为平台,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人才;小戏《卖鸡》、国画《秋声》、美术作品《憩》获全国群星奖;黄梅戏小品《改生日》、摄影作品《社火》《哈哈镜》、美术作品《原野三月》、音乐作品《宋词黄州》等获楚天群星奖;举办、承办各种文艺活动和展览活动……
今年,在市文广局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群艺馆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公众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服务向“精准”推进。
文化惠民,润泽民心。1月11日,文化志愿者祁红兵在简易的舞台上为老人、儿童送去新年的祝福。市群艺馆当日组织近20名文化志愿者,为黄冈社会福利中心老人儿童送去了冬日暖阳。
2月6日,黄冈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里温情流动。市文广局红色文艺骑兵小分队与该所警员、学员联合举办了新春联欢会。群艺馆组织两名文化志愿者为学员们送上了精彩的节目。
正月十五闹元宵、“群艺大舞台”走进体育路社区、“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邱午阳二胡独奏音乐会、书香黄冈·全民阅读——我为乡村振兴而读书、“多彩非遗、美好生活”非遗展演助力2018国际半程马拉松、“缤纷六一、七彩童年”庆六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七一暨社会文艺团体展演……市群艺馆文化惠民活动精彩不断。
数字化平台,服务更贴心。6月9日夜晚,一退休老人在家里边看网络直播,边给侯啸澜发信息称赞群艺馆数字化服务,“真好!在家里就能看到孙女的表演”。六月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惠民文艺展演在遗爱湖东坡广场举办了三场活动,并通过网络同时直播。黄冈市群艺馆是承办单位之一。
群艺馆从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着手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平台建成之后,具备“共享直播”、“资源点播”、“活动预约”、“场馆导航”、“网络培训”、“大数据分析”功能。目前“共享直播”已建成,截至六月,今年文化服务网络直播达十多场,群众不用出家门就能欣赏节目。
送培训,让文化更“亲民”。6月11日,群艺馆的舞蹈室里,传出一阵阵轻快的音乐声。不少市民赶来跟专业老师一起学舞蹈。群艺馆将舞蹈教室、多功能厅对市民免费开放,并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办舞蹈、合唱、古筝、国标等培训班,免费为市民送文化培训。
今年以来,群艺馆面向社会文艺团队、在校大学生、退休群文工作者招募文化志愿者近百名,利用社会团体提供优质服务,解决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一等诸多问题。他们注重志愿者服务项目化管理,积极完善各类志愿者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群艺馆社会职能,组织和带领文化志愿者走进广场、社区、学校、福利院等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展览讲解、社教体验、非遗展示等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并通过节目传递先进、积极健康、爱国有益的文化活动与意识,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向更高、更积极、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基层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就是我们服务的方向。”侯啸澜说。
传承创新,树文化高地自信
黄冈市已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460个,国家级保护名录9项(其中《苏东坡传说》为群艺馆保护项目),省级保护名录42项,市级保护名录110项,县级名录528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人,整理出版非遗专著40本。
如何让非遗文化焕发时代活力?这是群艺馆一班人常思考的问题。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为让这一曾遍及我市的城镇乡村,深得群众喜爱的艺术重现风采,群艺馆招募我市非遗传承人、剪纸艺术家卢华为志愿者,今年1—6月在市区为市民表演、指导剪纸艺术近20场次。
蕲春的管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制陶工艺的精华,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如何让黄冈的陶文化生动地走向市民?
去年年底,群艺馆副馆长杨柳、干部杨金卯等开始筹划陶艺展。从收集作品到布展,历时半年。5月19日黄冈市首届青少年儿童陶艺作品交流展开幕,178件作品不仅普及与弘扬黄冈的陶瓷文化,更是激发和启迪青少年、儿童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展览深受学校、家长、孩子的喜爱。
坚定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和措施上。
6月8日,群艺馆多功能厅里湖北大鼓省级传承人易跃进穿着长褂深情地说唱着。群艺馆申报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节目录制进入了尾声。
为了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群艺馆组织市文艺创作团队录制含小品、小戏、曲艺等五项黄冈特色节目,为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作准备。
“传承、创新,我们永远在路上。”侯啸澜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未来五年,黄冈市群艺馆以筹建黄冈文化中心为发展主要方向,努力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文化艺术中心、鄂东中心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工程、黄冈地标的“悉尼歌剧院”、鄂东会展交流基地;以现有群众艺术馆、民俗博物馆、非遗传承中心为发展基础,努力构建形成鄂东地区标杆、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基地、地域文化展示基地,群众文艺人才实习实训基地、传统文化展示保护传承基地的办馆格局。群艺馆将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群众拥有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为助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群众文化向纵深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记者何皎月 通讯员徐平 图/陈明
6月25日,全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会召开。这标志着我市正迈开步伐向文化小康、文化强市跨越。
“十二五”以来,黄冈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发展快车道。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环,黄冈市群艺馆承担着组织、辅导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培训群众文艺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指导县市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保护和传承黄冈民俗文化等社会职责。
以繁荣群众文化,促进黄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宗旨的黄冈市群艺馆携文艺春风入百姓家,真情温暖着一座城。
无中生有?选择彰显文化自觉
“黄冈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十佳群艺(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群艺馆荣誉室里,每一件陈列,背后都有它的故事。
全国少有的二合一。“犁、耙、耖;升、斗、斛;家椅、架子床、花轿……”260平方米的展厅,300余件鄂东地区民间生活、生产劳作用具,复原了一个本土“农耕时代”。
这里是位于黄冈市群艺馆三楼的黄冈民俗博物馆生活、生产展厅。
在黄冈,群艺馆与民俗博物馆实行的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
2009年,群艺馆利用黄冈的优质文化资源,先后举办黄冈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展、鄂东名人文化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如何将这些黄冈特色文化推广?当年,群艺馆班子谋划发展,充分利用展陈成果,经上级批准设立了黄冈市民俗博物馆。
拥有黄冈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鄂东名人文化展,民间艺术展,生活、生产展四展厅的黄冈市民俗博物馆,从成立到如今接待观众100多万人,是湖北省首家公益性民俗博物馆,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免费开放单位。它完善了黄冈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为黄冈民俗文化的发掘、抢救、研究、展示、保护、传承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
拖两箱资料成功申报国家级广场文化品牌。2010年元宵节,市群艺馆开创的东坡广场文化活动正式启动,2012年获得了第十五届“楚天群星奖”项目奖。
为将这一广场文化活动办好,给群众送去优质精神食粮,市群艺馆一班人马,走访、调查、研究,想为黄冈市民申报一个国家级的文化惠民活动项目。“项目申报时,我们拖了整整两箱子资料”。市群艺馆副馆长杨柳介绍。2013年省文化厅推荐,市群艺馆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激情新黄冈欢乐大舞台”——东坡广场大型文化活动。
近几年来,市群艺馆每年都开展了各类大中型文化惠民活动100多场,尤其是东坡广场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走街串巷找出的“国家级非遗”。古城黄州,因东坡而闻名天下。在黄州,东坡留下除了文学造诣达到顶峰的“两赋一词”外,还有誉满大街小巷的“东坡饼、东坡肉”等传说。如何保护与传承东坡文化?群艺馆人想到了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2013年下半年,《苏东坡传说》项目申报启动,群艺馆全员上阵,走上街头记录、整理散落的东坡故事。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下达通知,《苏东坡传说》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当初创建民俗馆、申报《苏东坡传说》项目时,有些人说群艺馆是‘无中生有’。其实这些‘无中生有’是在冷静思考和沉着应对中作出的选择。这就是文化人的文化自觉。”市群艺馆馆长侯啸澜说。
菜单服务!文化惠民更精准
市群艺馆每年举办各个门类的艺术创作活动:以馆办刊物《赤壁》为平台,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人才;小戏《卖鸡》、国画《秋声》、美术作品《憩》获全国群星奖;黄梅戏小品《改生日》、摄影作品《社火》《哈哈镜》、美术作品《原野三月》、音乐作品《宋词黄州》等获楚天群星奖;举办、承办各种文艺活动和展览活动……
今年,在市文广局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群艺馆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公众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服务向“精准”推进。
文化惠民,润泽民心。1月11日,文化志愿者祁红兵在简易的舞台上为老人、儿童送去新年的祝福。市群艺馆当日组织近20名文化志愿者,为黄冈社会福利中心老人儿童送去了冬日暖阳。
2月6日,黄冈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里温情流动。市文广局红色文艺骑兵小分队与该所警员、学员联合举办了新春联欢会。群艺馆组织两名文化志愿者为学员们送上了精彩的节目。
正月十五闹元宵、“群艺大舞台”走进体育路社区、“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邱午阳二胡独奏音乐会、书香黄冈·全民阅读——我为乡村振兴而读书、“多彩非遗、美好生活”非遗展演助力2018国际半程马拉松、“缤纷六一、七彩童年”庆六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七一暨社会文艺团体展演……市群艺馆文化惠民活动精彩不断。
数字化平台,服务更贴心。6月9日夜晚,一退休老人在家里边看网络直播,边给侯啸澜发信息称赞群艺馆数字化服务,“真好!在家里就能看到孙女的表演”。六月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惠民文艺展演在遗爱湖东坡广场举办了三场活动,并通过网络同时直播。黄冈市群艺馆是承办单位之一。
群艺馆从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着手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平台建成之后,具备“共享直播”、“资源点播”、“活动预约”、“场馆导航”、“网络培训”、“大数据分析”功能。目前“共享直播”已建成,截至六月,今年文化服务网络直播达十多场,群众不用出家门就能欣赏节目。
送培训,让文化更“亲民”。6月11日,群艺馆的舞蹈室里,传出一阵阵轻快的音乐声。不少市民赶来跟专业老师一起学舞蹈。群艺馆将舞蹈教室、多功能厅对市民免费开放,并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办舞蹈、合唱、古筝、国标等培训班,免费为市民送文化培训。
今年以来,群艺馆面向社会文艺团队、在校大学生、退休群文工作者招募文化志愿者近百名,利用社会团体提供优质服务,解决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一等诸多问题。他们注重志愿者服务项目化管理,积极完善各类志愿者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群艺馆社会职能,组织和带领文化志愿者走进广场、社区、学校、福利院等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展览讲解、社教体验、非遗展示等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并通过节目传递先进、积极健康、爱国有益的文化活动与意识,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向更高、更积极、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基层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就是我们服务的方向。”侯啸澜说。
传承创新,树文化高地自信
黄冈市已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460个,国家级保护名录9项(其中《苏东坡传说》为群艺馆保护项目),省级保护名录42项,市级保护名录110项,县级名录528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人,整理出版非遗专著40本。
如何让非遗文化焕发时代活力?这是群艺馆一班人常思考的问题。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为让这一曾遍及我市的城镇乡村,深得群众喜爱的艺术重现风采,群艺馆招募我市非遗传承人、剪纸艺术家卢华为志愿者,今年1—6月在市区为市民表演、指导剪纸艺术近20场次。
蕲春的管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制陶工艺的精华,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如何让黄冈的陶文化生动地走向市民?
去年年底,群艺馆副馆长杨柳、干部杨金卯等开始筹划陶艺展。从收集作品到布展,历时半年。5月19日黄冈市首届青少年儿童陶艺作品交流展开幕,178件作品不仅普及与弘扬黄冈的陶瓷文化,更是激发和启迪青少年、儿童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展览深受学校、家长、孩子的喜爱。
坚定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和措施上。
6月8日,群艺馆多功能厅里湖北大鼓省级传承人易跃进穿着长褂深情地说唱着。群艺馆申报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节目录制进入了尾声。
为了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群艺馆组织市文艺创作团队录制含小品、小戏、曲艺等五项黄冈特色节目,为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作准备。
“传承、创新,我们永远在路上。”侯啸澜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未来五年,黄冈市群艺馆以筹建黄冈文化中心为发展主要方向,努力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文化艺术中心、鄂东中心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工程、黄冈地标的“悉尼歌剧院”、鄂东会展交流基地;以现有群众艺术馆、民俗博物馆、非遗传承中心为发展基础,努力构建形成鄂东地区标杆、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基地、地域文化展示基地,群众文艺人才实习实训基地、传统文化展示保护传承基地的办馆格局。群艺馆将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群众拥有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为助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群众文化向纵深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上一篇: “萄”宝沙家州,欢畅采摘时
- 下一篇: 英山陶家河:草根艺人活跃扶贫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