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延续文化脉络 擦亮城镇品牌

发布时间:Sep 25, 2019 | 作者:


    市史志研究中心调研组

    罗田县河铺镇镇史馆是我市首家乡镇镇史馆,2019年6月建成开放,为该镇“擦亮小城镇”行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建设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可学可鉴可复制”。

    一、基本情况

    河铺镇位于罗田县东北部,版图面积210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4万亩,山林面积32万亩。该镇素有“孝德名镇”美誉,获评2018年度全省森林城镇。

    今年5月中旬河铺镇史馆启动建设,6月下旬建成开放。该馆位于肖家垸村部,总面积130平方米,总投资38万元,设“印象河铺”“动力河铺”“实力河铺”“文化河铺”“魅力河铺”五个展区,运用文字、图片、实物、视频等形式陈展,共展出图片305幅、实物212件。自开馆以来,已接待来访单位100多个,参观200批次、3000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多管齐下,统筹推进

    领导重视。抓住全省“擦亮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召开机遇,河铺镇把兴建镇史馆作为城镇建设的一项亮点工程和传承历史文化、对外宣传推介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动落实。

    强化保障。加强组织保障,一名镇党委班子成员牵头,组成专班,专门负责镇史馆建设。加强经费保障,通过公开招标选定承展公司,安排经费预算,保障资金需求。加强工作保障,为专班开展协调联络、征集资料、展馆布置等工作创造便利条件,确保按时间节点落实工作任务。

    争取支持。实施全民总动员,向全镇干部群众、在外地工作的知名人士宣传建设镇史馆的重要意义,争取各方的认同和配合,搜集到大批珍贵的照片、史料和实物。向上争取支持,得到县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县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征集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帮助。广泛听取意见,在镇史馆建设中,集思广益,开拓视野,裨补阙漏。

    (二)精准定位,突出特色

    突出人文特色。着重凸现“三大名人”,即元仁宗御封的“吴氏孝子”吴大中、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亚父”朱英国。在此前提下,一批知名人物次第展开,贯穿到孝德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脉络。自古代吴大中,到现代以“中国好人”唐高群为代表的楷模群体以及河铺历届“孝德之星”当选者,彰显了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孝德文化;徐寿辉及徐功禄、廖申等古代达官要员,现代著名科学家朱英国及以肖显成为代表的劳模英模,绘织了星光熠熠的人文图谱;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依托仙女岩等红色土地发生的革命活动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渲染了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玩大头”、打腰鼓、玩狮子、耍龙灯、说鼓书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活动,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突出生态特色。着重凸现被认定为中国第四处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河铺冰臼群,依次展现优质的生态资源。河铺冰臼群、古人墩村孝子牌坊、古村落乌石岩、古寨址金狮寨等遗址遗迹,留下了历史更迭的印痕;天堂河、木樨河、柳林河蜿蜒流淌,独尊山、鸡鸣尖、狗耳尖巍峨矗立,构成“十里沙滩,百溪风光,千顷良田”的美妙图景。围绕生态资源,逐一盘点丰饶的物产。茯苓、楠竹、“龙王露”茶叶、甜柿、板栗、桑蚕、独珠山珍、天麻等特产美名远播,板栗之乡、桑蚕之乡、甜柿之乡、楠竹之乡形象得到充分体现。依托生态资源,重点推介“萝卜节”等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节会,展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热潮。

    突出时代特色。着重凸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历史沿革、发展历程、大事记、产业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等板块多维度呈现。通过罗列建国70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决策,描绘经济发展的主要轨迹,收录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对比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充分展现河铺人艰苦奋斗、创新实干、超越领先的豪情壮志和精神风貌。凸现城镇建设的显著成效。通过记录重要规划实施、重点公路建设、镇区改造升级等重要工作,梳理城镇建设各个阶段的发展重点和产生的巨大变化,展现山区城镇的崭新面貌和时代精神。

    (三)紧扣主题,精心布展

    展馆风格简明。围绕传统、人文、生态等主题词,展馆选取中西结合风格,简明大方地表现历史变迁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成果,两者相得益彰。在主要功能上,既考虑具有陈列展示、教育示范、文化传承等基本功能,又注重因地制宜,简朴美观。

    展厅分区合理。运用印象、动力、实力、文化、魅力等关键词,合理地涵盖、串联各个方面内容。每个展区根据相关主题和重点内容,又设置若干个小版块,提纲挈领,条理清晰,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直观展现河铺发展变化的时代缩影。

    展品形式多样。采用图片、文字、实物和电子展屏、视频等形式,提升陈展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老旧陶罐的古朴之形,铜版浮雕的精美工艺,历史典籍的书卷气息,斗笠蓑衣的农耕文化,宣传视频的生动展演,这些跨时代的物质和精神元素有机交织融合,呈现出深刻凝练的文化图卷。

    三、初步成效

    (一)开辟了基层党建新阵地。建设镇史馆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依托镇史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讴歌革命先烈英勇事迹,讲述劳模英模动人故事,展现“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群共建行动”良好成效,可使干部群众普遍接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镇史馆将成为开展党建活动、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加油站”。

    (二)打造了城镇文化新地标。建设镇史馆是厚植城镇文化的必然要求。城镇建设不仅在于硬件的投入,更在于文化软实力的推广。依托优秀的历史文化,河铺镇修建了孝德广场、主题小公园、文化长廊、景观亭,与镇史馆一起形成了小城镇文化景观群落,打造出有内涵的公园、有文化的街区、有故事的小镇。镇史馆就是文化景观中的明珠,成为城镇代表性文化符号。

    (三)构筑了凝心聚力新平台。建设镇史馆是实现“记得住乡愁”愿景的有效载体。在展列的老照片、老物件中,可以找寻久远的生活记忆,可以感受先辈的艰辛付出,可以体味乡村的悲欢岁月,使人们产生同频共振、感情共鸣,为融洽乡情、和谐共处、共谋发展增添正能量。镇史馆是当地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也是联系乡贤能人的纽带和桥梁,吸引着在外知名人士回乡创业、回报社会。

    (四)展示了“擦亮小城镇”新业绩。建设镇史馆是对城镇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河铺镇在构建“一心、两线、多点、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进程中,镇区颜值不断提升,城镇功能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动能不断增强,打造灵韵旅游小镇迈出了坚实步伐。镇史馆梳理总结了其在规划建设、整治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集中展示了普通山区小镇成为“擦亮小城镇”行动的样板,走向“绿、美、洁、亮”的蝶变历程。

    (调研组成员:吴文庆 颜宏启 赵瑞群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