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种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原动力

发布时间:Aug 22, 2019 | 作者:


    徐友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怎样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8月10日《光明日报》)

    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一篇大文章、一个大课题。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历史欠债太多,不是简单地靠政府“输血”、采取“送文化”的方式就能够解决问题。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呢?笔者认为,除了“送文化”外,最为重要的是在农村大力实施“种文化”工程。

    “种文化”找准了农村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探究我国农村不少地方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原因,除了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等一些客观因素之外,最为关键的还是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匮乏、农民脱贫致富缺少科技文化。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中央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各地也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但是,我们只顾着给农村贫困地区“输血”、一味地“送文化”,而忽略了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帮助他们“种文化”。应该说,在贫困农村实施“种文化”工程,找准了农村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种文化”才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原动力。公共文化服务落后,先进的文化就无法走进农村,农民就学不到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不了最新的脱贫致富信息。没有先进文化的教化和熏陶,农民的思维和视野就会受到制约和阻挡,就无法抢占致富的先机、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这一系列弊端所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农民脱贫缺乏信心、致富没有盼头。而“种文化”工程,一举打破传统“送文化”方式的短期效应,通过建强文化基础设施、拨付专项资金、培养专业文化人才等多种手段,将优质的文化项目资源向农村倾斜,此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原动力。

    由此可见,补齐农村文化短板,促进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关键要“种文化”。只有将文化种在广袤的田垄上,才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