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爷爷李先念叮嘱我:“千万莫把种田的手艺搞丢了”
发布时间:Aug 8, 2019 | 作者:
8月1日至5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市媒体记者30多人走进我市,走进这块浸透鲜血、写满忠诚的红土地,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
一路走来,黄冈的故事,让记者们动容;黄冈的神奇,让记者们震撼;黄冈的坚贞,让记者们深思。
本报特开辟“‘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的黄冈故事”专栏,向读者讲述黄冈红色故事。
本报记者 杨辉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已故国家主席李先念是个很重亲情、乡情的人。
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陈春华的爷爷陈友元,是李先念同母异父的哥哥。1926年参加革命,与李先念同在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工作,1927年与李先念同时入党,1932年牺牲在红安。1941年,陈春华的父亲陈锡明13岁时,参加了李先念领导下的新四军第5师,1947年在中原突围中在丹江口作战负伤,被地下交通员辗转送回红安隐蔽,从此在家成了农民。解放后,李先念对家中依然在世的亲人,包括他学木匠时的师父李泽兴、袁学福等人,都十分照顾,安排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定期给他们寄生活费。李先念的女儿李小林曾经对陈春华说起,她小时候,家里要给很多人寄钱,所以经常很困难。
1981年春,正是早稻插秧时节,17岁的陈春华和父亲陈锡明、姑奶奶李德勤(李先念的三姐,三姐夫袁传祖是李先念的第一个木匠师傅),被李先念接到武汉作客。吃饭时,李先念特意把陈春华叫到身边坐,问他:“在做么事?”
陈春华说:“读初中。”
李先念又问:“毕业之后要做么事?”
一旁的陈锡明插话说:“能做么事?种田。”
对于父亲的回答,一直想跳出农门的陈春华不是很满意。还未等他辩解,李先念哈哈大笑,说:“种田好啊,千万莫把种田的手艺搞丢了。”
1981年,当时的红安县高桥公社筹建高桥公社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读过中学、又熟悉高桥革命历史的陈春华被选拔为讲解员。这年冬,李先念委托秘书给红安县政府写了一封信,信中对陈春华提了三个要求:一、学点知识;二、照顾好陈锡明的身体(陈锡明4岁丧父,8岁失母,幼年历尽磨难,一直体弱多病);三、不能脱离农业生产。
从那时起,按照李先念的叮嘱,陈春华在从事讲解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在家中种田,直到2002年家中田地被政府征收为止。期间,陈春华有2次机会参军入伍,征求父亲的意见时,陈锡明每次都说:“这件事,你要听幺爷爷(李先念在兄弟中排行最小)的话。”所以,陈春华就一直留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即原高桥公社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工作,至今已有38年。
但李先念对亲人的爱不是没有原则的:他爱亲人,爱人民,爱国家,更爱党。对亲人,他个人可以倾尽所有,但绝不会用权力去谋取任何私利。
1971年,陈锡明带了几罐腌豇豆和腐乳,到北京看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临行前,生产队拜托他一件事:队里牛少田多,让他通过李先念搞一台拖拉机。
到京后,陈锡明向李先念的秘书说了这件事。秘书说:“这件事就不要麻烦领导了,我就可以办。”稍后,秘书觉得不妥,还是向李先念报告了此事。李先念找到陈锡明说:“全国有多少个生产队?个个都需要拖拉机,不能因为你是我的侄儿就搞特殊。”他还十分严肃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谁要是私下开了口子,就开除谁的党籍。”
1983年8月,李先念一生敬重的三姐李德勤因病去世,李先念十分悲痛。他委托专人从北京赶到红安,为三姐料理后事,并私人承担了所有费用。李德勤生前多次跟李先念说过,死后要棺葬。李先念还专门为老人提前准备了一口棺材。李德勤死后,恰逢红安开始推行火化。李先念特地给红安县打来电报指示:丧事从俭,遗体火化。
8月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来到红安县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陈春华饱含深情,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和省市媒体记者讲述了这些往事。他说,幺爷爷对他全家的恩情他永生难忘,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更是刻骨铭心。幺爷爷从不以国家功臣自居,也要求他们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在一生中,他和他的家人从未利用李先念亲属的身份去谋取过任何私利。现在他和妻子,一个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管理处工作,一个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李先念纪念馆工作,夫妻俩不仅向一批又一批的来访者传播着这些红色历史,还在家中一代又一代地践行和传承着红色基因和红色家风。
- 上一篇: 省全民健身美丽乡村行活动走进黄冈
- 下一篇: 黄州区文旅局开展“七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