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以精品奉献人民”应成为不懈追求

发布时间:Jul 16, 2019 | 作者:


    徐友才

    一个时代的文学要创新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浇灌和滋养。我国文艺工作者应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创造泉源,在新时代不断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丰富蕴藏,创造性转化成今天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食粮,努力以精品奉献人民,为筑就新的文艺高峰积蓄力量。(7月5日《人民日报》)

    文艺是思想的火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作为载体;凝聚中华民族之魂,需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创作出更多反映社会、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呢?

    应有“以精品奉献人民”的使命与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聂耳、冼星海、巴金、丁玲、赵树理、艾青、柳青、路遥、贾平凹等许许多多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以笔为枪,以笔为号,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家春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平凡的世界》等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担起了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义无反顾地接过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接力棒,深入基层一线,多到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去,多到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上去,多到劳动人民的火热生活中去,担起文艺工作者“以精品奉献人民”的使命与担当。

    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作为不懈追求。人民是文艺作品创造的动力源泉。大凡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能够让人赏心悦目、产生强烈的社会共鸣,也实现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双赢。比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等优秀作品,至今依然历久弥新,焕发出不朽的生命力。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既是文艺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更应成为文艺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进入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新时代跳动的脉搏,努力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大主题、歌唱人民幸福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

    讴歌新时代,精品献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使命与担当,主动作为,躬身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奋力吹响文艺奋进的时代号角,努力创作出更多扛鼎之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