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坚定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

发布时间:Mar 13, 2019 | 作者:


    孙虹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以贯之的主线,是其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价值取向,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本质体现,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人民性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以及传统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时代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的伟大过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当在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创造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此,必须坚持在文艺实践与创新中突出人民性。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存在之基和发展之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人民性,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这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方略在文艺领域的贯彻和运用,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存在的基石。社会主义文艺与别的什么文艺的根本不同在于,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脱离人民,社会主义文艺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目标和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新论断,将文艺的命运完全托付给人民,更加体现出人民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说:“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这既有量的要求,但更多的是质的要求。文艺工作者只有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这样的作品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才有生命力。

    其次,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动力。文艺需要人民。只有人民及其实际生活才是文艺创作的唯一素材,“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的根本就在于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文学艺术家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到人民群众之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文艺来源于生活,但绝不是简单的反映生活,要高于生活,赋予作品以时代感和正能量,使作品起到“化人”的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毫无疑问,滋养创作的是人民的现实生活,成就文艺作品的是人民的理想与精神。

    第三,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目的。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说到底,文艺创作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才是文艺创作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只有人民认可的、喜闻乐见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只有通过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文艺的人民主体性,从而体现和确证在火热社会生活中的人民主体性。这就要求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的创作导向。

    首先,要坚守创作资料的生活来源。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对于文艺创作而言,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地深入到人民当中去,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征程中,关注民众,关注现实,与时俱进地了解人民的心声和希望,着力表现不断涌现的时代英雄身上所散发出的时代精神。

    《人民的名义》收视率之所以屡创新高,关键在于它敢于直面人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表达人民的心声与爱恨情仇,弘扬正气,高唱主旋律。这类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与艺术再现。

    其次,要坚持不断的深度创新。文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文艺就会落后于不断变化的生活实际,就会被人民所抛弃。因此,习近平要求文艺工作者不拘泥于过去,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创新。既要有形式创新,更要有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文艺作品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认为,内容创新关系到文艺作品的质量,是重中之中。只有把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结合起来,才可能出精品力作。

    再次,要协调好市场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作品面临着市场效益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针对市场经济造成文艺“浮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最后,要坚持文艺批评,促进文艺健康发展。习近平非常重视文艺批评,认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不可缺少环节。“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仅要做一位好的文艺创作者,还要善于分析敢于质疑,做一位有风骨的批评家;要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就要敢于并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文艺表现中的主人翁的意见。

    总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保证。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想人民之想、发人民之声、为人民之欲、兴人民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才能永葆青春。

    (作者系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