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透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黄梅作为

发布时间:Dec 25, 2019 | 作者:


文化如甘露如清泉,滋养一方水土,润泽一方百姓,浇灌人们的心灵绿洲。  


一座座恢宏壮观的场馆等文化设施拔地而起,一场场文化活动及服务项目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曲曲悠扬的黄梅戏飘扬在大街小巷……行走在黄梅大地,一道道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景,展现的是湖北省黄梅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丰硕成果,吹拂的是黄梅人踏歌逐梦的文化春风。  


自开展示范区创建以来,黄梅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深挖文化底蕴,厚植文化土壤,发展文化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效,连续四次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18年5月,黄梅县积极申报创建第三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取得创建资格,在全省首开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同步创建先例,彰显千年古县的文化担当。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沉睡的基础设施醒了  


这两年,黄梅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尽显大手笔。  


县文化公园占地12万平方米,园内建有黄梅戏大剧院,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00人休闲娱乐,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  


县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禅文化研究院,占地94.8亩,总建筑面积24600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  


县全民体育活动中心占地92亩,建筑面积33200平方米,总投入1.5亿元;  


县老干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投入5000多万元……  


县级场馆不成问题,但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成了黄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最大短板。  


“2017年底,全县16个乡镇,仅有独山文化站达到建设标准。”黄梅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贵球坦言。  


建设标准求统一,建设方式求创新。为了盘活乡镇文化站的建设,黄梅打出了一手“四两拨千斤”的文化牌。  


创建之前,苦竹乡文化站只有一栋不到300平方米的危房。“不说开展活动,连我们上班都战战兢兢。”该乡文化站站长蔡四海谈起以前的文化站心有戚戚。  


2018年底,苦竹乡政府将闲置的计生服务站调剂成文化站,使用权归县文旅局,但产权依旧归县卫健委所有。改造费用30万元,政策补贴25万元,乡里筹集5万元,今年6月,新改造的苦竹乡文化站投入使用。“如果新建的话,300平方米的文化站至少得五六百万元。”蔡四海说。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2018年,黄梅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黄梅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建设补助办法》,把乡镇文化站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联建、调剂等不同建设方式,多途径完成站舍建设任务。  


截至目前,全县16个乡镇文化站,有11个已经投入使用,5个正在建设当中。  


从“群众看戏”到“群众演戏”,地方戏曲事业火了  


“茶歌飘四方罗呵呵,飘在人心上,你是山野吹来的风,带着泥土香,罗呵呵……”12月14日晚,一曲《山野的风》在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周末剧场上空飘扬。剧院内座无虚席,观众听到动情处,还会跟着哼上一两句。这个投资300万元,运营才半年时间的周末剧场,每周五、周六“常态化”演出,每场上座率均超过70%。  


11月底,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古装黄梅戏《青铜恋歌》在北京梅兰芳剧院上演。这是该县黄梅戏剧院进京演出的第四场剧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各大媒体相继进行了专题报道,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今年元月,文化和旅游部公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录。黄梅县以黄梅戏为主体入选,这是该县从2008年起连续四届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听不够平词花腔黄梅调,看不够水袖长衫舞悠悠。  


黄梅戏的诞生地黄梅县,如今已拥有黄梅戏专业剧团1个,业余黄梅戏剧团41个,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为发展黄梅戏事业,黄梅县委、县政府每3年举办一届黄梅戏艺术节,从2017年起,县政府每年设立专项经费,在全县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享受到免费的文化大餐。同时还通过红色文艺轻骑兵等形式开展黄梅戏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以及黄梅戏演出惠民月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涌现出了一批名编名导和一大批优秀演员,成立了黄梅戏创作室、黄梅戏图书馆,创作、改编、打造了一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剧目,拍摄了25集古装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全国第一部佛教黄梅戏电影《传灯》,参展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离巢凤》《奴才大青天》《传灯》《天上掉下爹》《桃花开了》等多部黄梅戏舞台剧获全国、全省艺术节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屈原奖”等60多项奖励。  


爱唱戏的拣个场子就表演,爱看戏的听到琴声围聚来。上至县城各社区团体,下至村民小组,“戏迷”“票友”活动层出不穷、经年不断。  


你看,小池文化站的百姓舞台前,妆容精致、水袖长衫的“七仙女”们正沉浸在“下凡看世界”的新奇之中;  


你听,位于清江烟雨公园的九江大桥上,桥头演绎着《女驸马》的曲声,桥尾发出《天仙配》的调子……  


“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成了黄梅县独有的文化现象。  


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副院长李武表示,将开辟更多黄梅戏发展路径,争取更多受众,从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黄梅戏知名度,让黄梅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群众文化生活亮了  


时值隆冬,走进黄梅县图书馆,最显眼的莫过于大厅两旁的四台自助借阅设备。  


年过七旬的石大爷想借阅《徐霞客游记》一书,他在检索机上搜索到该书的具体位置,取到书后,“嘀”的一声,刷一下身份证,就成功借到了这本书,前后不到5分钟。  


黄梅县图书馆建筑面积7763平方米,内设藏书区、借阅区、数字图书馆、盲文阅览室、报告厅、展览厅、音乐厅等,是一座集文化休闲、学习阅览、信息交流为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图书馆。今年7月,该图书馆自助借还设备运行,为读者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借阅方式。今年年初至今,该图书馆借阅总人次为12.85万人次,借阅证办理人数接近9000人,其中自助借阅设备运行以来的到馆人次达11万人次。  


“由于图书馆环境条件良好,服务热情周到,借阅方式快捷,许多人从麻将馆移到了图书馆,许多学生从游戏厅走向了图书室,每逢节假日,图书馆呈现出门庭若市、甚至出现一座难求的局面。”馆长黎红艺骄傲地说。  


除此之外,该图书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推出网上借阅服务。利用数字图书馆,开通微信图书馆、手机移动图书馆,提供100万册电子书及760种报刊,读者可在网上检索阅览各种电子资源,免费借阅、下载,让读者真正体验到高科技时代的智能化服务。  


黎红艺表示,将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努力建设智慧型图书馆,加大数字资源建设。他计划,到2020年底,建成1个以县图书馆为总馆、16个乡镇分馆、50个基层服务点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集约管理,实现全县图书资源共享、通借通还,另外,在城区和旅游景点建设城市书房,创造更好的全民阅读环境与条件。  


如今,以图书馆为代表,促进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在黄梅如火如荼。黄梅县依托加快建设“黄梅文旅云”数字文化平台,全面启动特色数字资源库资料征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场所实现WIFI全覆盖。  


“黄梅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怀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担当,让黄梅从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迈进。”张贵球充满信心地说。  


黄梅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发力于新时代,立足于人民,普惠于群众,必将成为点亮百姓美好生活的璀璨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