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麻城东路花鼓戏
发布时间:May 25, 2020 | 作者:
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麻城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市文化馆决定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行非遗项目系列宣传展示。
一、麻城东路花鼓戏
东路花鼓戏,由二百年前流传于民间的“哦嗬腔”逐步发展演变而成。她又称“东腔”、“迓戏”、“东路子”。起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蕲春、英山等县,该剧种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清戏的声腔和剧目。唱腔有东腔、二高腔、二行、对腔、叹腔和小调等。剧目有《卖花记》、《珍珠塔》、《告堤霸》、《闹公堂》等大本戏,也有《打猎回书》、《陈琳捧盒》等高腔剧目,由“ 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发展到二百多出。其中的《御河桥》、《花亭会》、《打猎回书》、《陈琳捧盒》、《细姑贤》、《杨三笑》、《珍珠塔》等久演不衰。著名老艺人戴桂亭、熊德卿、潘凤仙为东路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后,东路花鼓戏得到了迅速发展。业余东路花鼓剧团如雨后春笋遍布鄂东地区;1960年麻城县剧团正式改名为“麻城县东路子花鼓剧团”,她是唯一的一个演东路花鼓戏的专业剧团;该团音乐工作者丁时吉与老艺人徐聘珊、刘玉清等人合作,对东路花鼓戏的传统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加配了管弦乐伴奏,改变了只有人声帮腔无弦乐伴奏的原始形式;剧团还组织了编创人员整理改编了《血泪仇》、《御河桥》、《井台会》、《扯伞》、《珍珠塔》等剧目,还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桃花岭》、《银花》、《盘点》、《神兵天降》、《补胎》及新编古装戏《状元泪》等优秀剧目;《御河桥》、《扯伞》分别由湖北电视台、麻城电视台摄制播放,《盘点》(附全部音乐唱腔)曾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东路花鼓戏的繁荣和发展为剧团培养和造就了梅本宽、王守义、宋元珍、陶德凯、戴宜兰、王伯元、吴淑珍、周先荣、张汉青、徐文斌、胡红兵、张秀莲、曾美玲、蔡琴、陈顺银、沈海英等一大批优秀演员。
一九七四年八月四日麻城东路花鼓剧团移植的大型现代戏《杜鹃山》在湖北电视台演播厅为中央主要领导人作专场演出。这一千载难逢的光荣演出,为东路花鼓戏的发展史写下了光辉一页。2007年,东路花鼓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
编辑:黄 山 金莲玉
编审:余炳俊 田 良 林明康 傅译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