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由皖入鄂,开创别样“黄梅”
发布时间:Mar 5, 2019 | 作者:中国文化报
正月里的荆楚大地春寒料峭,风疾雨骤。正月初八,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们在院长张辉的带领下,来到黄冈市黄梅县蔡山镇开锣连唱7天,为当地百姓带去《东坡》《女驸马》等13台精品黄梅戏。
当地政府和村民们得知张辉团队的到来,有序组织了工作队,迅速搭起能容纳2000余人的防雨棚。正月初九晚上,村民们翘首期待的由张辉领衔主演的黄梅戏《东坡》在大雨中照常演出。台上演员们倾情投入,台下雨棚内男女老少簇拥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戏。轮到张辉出场,欢呼声和掌声响成一片。演出间隙,台下群众自发组织的威风锣鼓震天响,仿佛是要驱赶这正月里的寒冷。村民们还自发送来慰问品,大家纷纷表示:“家门口能看到名角演出,很开心!”
戏迷们的热情温暖着张辉和团队演员的心。这已经是他连续6年率团在正月里送戏下乡。为了不给当地百姓增加负担,剧院在村里小学搭起了临时炉灶,舞台后勤人员掌勺当厨师,演员和乐队成员自发洗菜帮厨。张辉也在一旁忙碌着,临到快上场了,才能赶紧吃几口。他捧着一碗锅巴米汤幽默地说:“来一碗吃了再化装,条件虽苦心里暖洋洋。”
今年50多岁的张辉是安徽郎溪人。27岁那年,随着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决定,他作为首批湖北省引进的青年艺术人才,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调入湖北。当时,作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的关门弟子,张辉已在安徽省院挑大梁演主角。来到湖北,面对他的却是只有十几间低矮漏雨平房的湖北省院,对此他并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按照省里的要求,刚成立的剧院必须在两个月内排练一台大戏在挂牌仪式举办当天演出。张辉考虑排演黄梅戏《天仙配》。但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缺一不可,可当时的省院要啥没啥,无奈之下,他只得向昔日的老师和同学求助。后来在地方文化部门的协调下,院里从安徽借来了司鼓、主胡及部分演员,使得《天仙配》如期在黄冈仅有的一家演出场所赤壁影剧院公演。首演当晚,可容纳千余人的剧院里挤满了观众,《天仙配》一炮打响,连续演出十几场,场场爆满。黄冈大街小巷都在传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张辉这才长舒一口气。一曲《天仙配》,让张辉扎根黄冈30年。这些年来,仅原创剧目《双下山》就已演出了1200多场(次)。
黄梅戏是一个带有地域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的剧种,之前多以女性(花旦)为主角,素有“一旦挑一班”之说。作为黄梅戏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辉在湖北传承黄梅戏期间,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尝试以男性为主角演绎民族英雄人物。张辉一边积极联系专家,以黄冈籍的历史人物为创作题材编写剧本,一边与这些历史人物出生地的文化部门联系,请他们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很快,这种模式得到认可,一部部原创剧目诞生。《李四光》《活字毕昇》《李时珍》等剧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蕲州美》《采药》等唱段在全国黄梅戏观众中广为流传。张辉成功改变黄梅戏以女角为主的缠绵柔情,塑造了以男生挑梁的阳刚之风,形成“鄂派”黄梅戏的艺术风格。
2018年,张辉加入到“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重点工作中来,他与徒弟王刚、王晓华结成对子,分别向他们传授黄梅戏经典剧目《李时珍》和《双下山》。每天早上6点开始练功,表演示范,舞台上的摸爬滚打、言传身教,让弟子们迅速成长。正如张辉所说:“我爱这个舞台,爱黄梅戏。黄梅戏的艺术人才和广大戏迷都必须好好珍惜,有了他们,才有黄梅戏的未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上一篇: 闻一多纪念馆开展“参与志愿服务 传承雷锋精神”活动
- 下一篇: 市博物馆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