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May 20, 2019 | 作者:中国文化观察网


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有的中医药文化,在人类生活中传承了几千年,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整体观念、预防保健、辩证论治、平衡调节、大医精诚、医乃仁术、以人为本等重要理念和核心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冈文化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的不竭源泉。5月26日是医圣李时珍诞辰纪念日,黄冈是李时珍的家乡,是中医药文化大市,要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

李青松: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推动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物保护上,王叔和、庞安时、万密斋、李时珍等鄂东四大名医墓地保护完好;对李时珍纪念馆核心展示区——生平展和药物展进行全面更新改造,10个展厅、12个专题展览和1个3D影院,采用实物、造景、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为观众带来逼真展示和视听享受。

——非遗传承上,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1项:《本草纲目》;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李时珍传说;省级非遗项目3项:万密斋传说、艾灸疗法、庞安时伤寒病疗法;市级非遗项目3项:李时珍中草药文化、杨济泰解毒药艺、万密斋养生法》。

——学术研究上,整理出版《庞安时伤寒治疗法》《艾灸养生》《李时珍学术研究》《李时珍研究论文集》等医学专著和《李时珍评传》《医圣药仙李时珍》《神医李时珍》《李时珍传记选》《药圣李时珍》《大明医圣传》《李时珍传说》《医圣传奇》《万密斋传奇》《神医万密斋的故事》等人物传记和传奇丛书。

——文艺创作上,推出大型原创黄梅戏《李时珍》,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中央党校、保利院线上演和巡演;拍摄46集大型电视历史题材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

李青松: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开展中医药文化源流及内涵研究。组织开展黄冈中医药文献、文物、古迹资源普查工作,挖掘地方传统中医药典籍、古迹、医学名人事迹等中医文化资源,系统研究中医药典籍、文物、古迹和鄂东五大名医学术思想及其文化素养,提练、总结黄冈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梳理黄冈中医药文化源流脉络,整理鄂东名医名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出版相关学术著作。

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好黄冈中医药特色理论、技术、疗法、方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申报等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动一批中医药项目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

加强中医药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汇集黄冈古代中医药文化精华,融合当代科学文化和中医药学术最新成果,创作包括戏曲、图书、影视、音像、电子读物、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艺术精品,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建设中医药强市。

组织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建设,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建立中医药博物馆或展览馆;配合实施中医药文化科普项目,深入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加强与大众传媒合作,面向社会广泛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全社会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整合黄冈中医药文化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商品及服务项目、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富有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主题公园、专题会展、生态园区、音像出版物等中医药文化及其衍生产品,推动中医药与养生保健、养老、旅游、文化、体育等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李青松: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中医药文化工作涉及卫生健康、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宣传(新闻出版)、财政等多个部门,需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部门合作、共同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平台,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格局。

加大投入,提供保障。逐步加大中医药事业经费中文化建设经费的比例,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公共财政长效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中医药文化建设,重点扶持公益性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支持重大中医药文化项目建设;对捐献或者发掘、整理、保护有价值的中医药学术文献以及有特效的处方、诊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或者带徒授业成绩显著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作者: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 李青松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