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吴利亚的戏剧人生
发布时间:Apr 8, 2020 | 作者: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
己亥年末庚子春
荆楚染疾数万人
道无舟车空寂寞
寻常百姓紧闭门
团圆的美梦初惊醒
遍地英雄皆逆行
政商医警齐上阵
舍生忘死战瘟神
原本是九省通衢繁华地
怎能让白云黄鹤有泪痕……
踏着锣鼓小号的节奏,听着二胡唢呐的音调,吴利亚带着一群年轻演员正在录制宣传抗疫的黄梅戏歌《龙魂》、黄梅戏对唱《春风十里》、公益歌曲《凤翔福地》等抗疫歌曲。一个个姿势,一段段唱腔,都力求精益求精。疫情期间,她同她的爱人白天到各自抗疫责任地段值班守卡外,她还带着女儿到社区当志愿者,晚上加班加点和主创人员协调抗疫歌曲的创作。3月23日,笔者一行慕名采访了黄冈市政协委员、国家二级演员、罗田县黄梅戏剧团(湖北宏源艺术团)团长吴利亚,听她讲述自己艺术生涯的酸甜苦辣,感受她对黄梅戏那种发自肺腑的爱。
一
曾经,风光辉煌;曾经,人心涣散——这是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历史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声名远播,多次获省、市各种奖励,拥有不少“粉丝”。随着电视等媒体的普及,剧团每年演出越来越少,经济陷入困境,每个演员每月只拿到30元生活费,不少青年骨干演员为了生计纷纷离开。吴利亚先后有两次调动的机会,面对能进机关的机会她也曾动摇过。可是她又怎能舍弃视如生命的戏曲舞台?她深深懂得,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只有在舞台上,人生价值才能尽情地体现。难解的戏曲情结,使她抵制住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原来和她一起进剧团的八个学员都先后离去,只有她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她说,她不想背弃她当初的选择。吴利亚说这句话时有些痛楚和无奈。
“我太喜欢这个职业,无法离开它。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吴利亚双眼含泪。为了生计,她白天在剧团练功,晚上靠打两份零工的收入养活自己。“直到现在,还不断地有人出重金聘请我,我还是选择留下。人家说我太傻太痴,但我无怨无悔。”
2013年,由于人事调动后,剧团无人愿意挑起团长这幅重担,因为剧团摊子大,经费又无保障,业务行当不全,演出市场少,在关健时刻,吴利亚服从组织的安排,身为文化局艺术股长的她,3月份又兼任起剧团团长。上任后,吴利亚在戏曲不景气的大环境中迎难而上。忙着剧团队伍建设,忙着新剧目的创作生产,忙着传统剧目的恢复排练,忙着送戏下乡,忙着筹措剧团经费……每天她就像陀螺忙个不停,每天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原省文联主席沈虹光曾经这样问她:“上台唱戏,下台筹钱,不知道你怎么调度得过来。难道是切换频道,互不干扰?”
“市场竞争激烈,观众要求在不断提高。我们要把观众拉回来,唯有凭质量、凭认真、凭投入来开创一片新天地。”吴利亚有着自己的想法。她带领剧团一手抓惠民演出,一手抓商演,积极开拓演出市场,增强剧团创收能力。剧团每年送戏下乡下基层演出达200余场次,罗田的山山水水,到处留下他们的足迹,也收获大山里群众的欢声笑语;先后承办了丰收节、板栗节、红叶节、吊锅节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并担任主持和表演策划等任务;与丰泰集团签约,在薄刀峰景区开展常态化商业演出。同时,在天堂寨景区开展不定期演出活动,成为景区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借着政府扶持政策的春风,凭着自身不懈的努力,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得以重放异彩,走在全省基层院团的前列,影响越来越大。
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们看到的只是吴利亚台前一个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光鲜角色,她背后的艰辛和汗水常人无法触摸。
“我没有上过戏校,不是科班出身,学起戏来必须更加刻苦。”吴利亚13岁就被招聘到罗田县黄梅戏剧团,至今对学戏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剧团的演出任务重,老师教戏的时间相对较少,舞台边上便成了她学戏最主要的“课堂”。老师在舞台上表演,她就在舞台边上盯着看,一点点记,再利用清晨时间练习,就这样学会了好多戏。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刻苦训练,执着追求,吴利亚很快由一个普通学员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先后在23部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窦娥冤》等剧目无不被观众推崇和喜爱。主演的原创剧目《生命恋歌》、《万密斋传奇》、《余三胜轶事》,先后在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和地方戏曲艺术节上获得多项集体和个人奖。
罗田是京剧创始人余三胜的故乡,把余三胜搬上舞台,一直是罗田文化人的梦想。如何用黄梅戏塑造京剧人物,难度很大,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吴利亚担任剧团团长后,下决心在这一题材上取得突破,打造罗田的“艺术名片”。她邀请编剧、舞美、作曲等多方面的专家担任艺术指导,可谓名家汇聚,主持创作生产了大型近代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这样的大手笔、大阵容、大合作,在剧团是前所未有的。
吴利亚饰演《余三胜轶事》女主角杨秋笛。杨秋笛刚出场时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善良、活泼、开朗。第六场以后的杨秋笛,经过生活的磨砺,已经走向成熟、端庄,而不是开场时叽叽喳喳的纯情少女。为了塑造好杨秋笛形象,吴利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刚开始时,吴利亚也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她比剧中人物要大20多岁,她害怕自己活泼不起来,清纯得不够到位。如何突出情窦初开少女的“娇”和“纯”?如何从台词与唱腔中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吴利亚给自己定了任务,每天练习上百次,从开始的小花旦,到青衣,反复揣摩唱、做、念、打的每一个程式,发声的部位,她在身段上采取先抑后扬的方式,立体刻画人物的性格,并根据剧中角色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通过动作、眼神、形态的变化处理,准确生动地塑造了杨秋笛在剧中成长转变的历程。
经过半年的紧张排练,《余三胜轶事》在省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演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该剧将黄梅戏、东腔戏、汉剧、京剧和鄂东民歌融合在一起,推陈出新,戏中有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声腔体系,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获得罗田有史以来第一个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并先后入选中国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湖北地方戏曲获奖剧目展演、“湖北省优秀剧目北京行”和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
《余三胜轶事》走出去了,走出了罗田狭小的天地,走向了省城、走进了北京的国家评剧院、走向了全国。每到一个地方巡演,都好评如潮,媒体纷纷报道,被誉为“小剧团,大作为”。剧团的演员都说:是吴团长把我们带到更高、更远的天地。
三
吴利亚在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干了29年,而这也是她活跃在乡间大地的29年。每年,她总有一大半时间在乡下辗转演出。身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吴利亚时刻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铭记着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职业操守。无论身为当家花旦的她,还是出任团长的她,定下了“不媚俗、不敷衍、不打折、不罢演”的演出原则,从不因戏酬低、时间短、地点偏而放弃演出。一次在一个乡村演出,由于地点偏僻,只有二三十个观众,而且有一半是小孩。演还是不演?吴利亚果断发话:“哪怕只有一个观众,照演不误。”就这样,大家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演出。
在团里,吴利亚既是一团之长,又是一名主演。凡是有演出她都倾情参加,把自己的一腔情爱奉献给罗田这片热土。在她小孩出生的那一年,她抱着婴儿下乡演出。一次,她正在喂孩子,轮到她上场,她忙把孩子塞给身边的一个演员。待演出结束,孩子的喉咙已哭哑。那一刻,吴利亚抱着孩子泪如雨下,心疼不已。
平日,剧团外出演出,演完后观众都不愿意离开,想让她再演唱一两段,她从未让观众失望。有一次,在罗田县白庙河镇眠牛地村演出时,她患了严重感冒,一天都没吃饭,在现场打着点滴。轮到她上台时,她请求医生拔掉针头,上台坚持演出。临到结束时,她再也坚持不住,一下晕倒在台上。现场一下子轰动起来,观众纷纷上台涌到她身边,把她抬到附近一个农户家中。直到深夜,还有许多观众围在这位敬业团长的病床前,久久不愿离去。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连夜来回跑四五里山路,为她送来一筐土鸡蛋。老奶奶拉着吴利亚的手深情地说:“孩子,你可要保重身体,我还要看你的精彩表演啊!”
吴利亚和她的团队,用真诚、真心、真情打动着广大农民朋友,也为剧团赢得了广阔的农村演艺市场。同时,她个人获得的荣誉接踵而至:她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黄冈市戏剧家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届湖北省戏剧牡丹花奖获得者,入选湖北省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计划,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先后获文化部优秀表演奖,湖北省第五届至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湖北省地方戏曲节个人表演一等奖、二等奖。2002年被湖北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百团上山下乡演出先进个人; 2013年获评“全国村歌公益之星”,入选湖北省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计划;2015年获第十一届湖北省戏剧牡丹花奖;2016年被评为湖北省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标兵;2017年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评选为黄冈市“十佳文艺骨干”;2019年评选为黄冈市旅游博览会“先进个人”;先后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拔尖人才、十佳文明市民、十佳廉政标兵、十佳三八红旗手、“全国村歌公益之星”、“全国村晚最佳演员”、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等30多种荣誉称号。
面对这一项项的殊荣,吴利亚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把它当压力和动力。谈及未来,她说:“对舞台艺术,我不离不弃,永远坚守,因为它是我一生的追求。
四
2016年底,吴利亚被推荐为政协黄冈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很多人说,这是多年来罗田文艺界第一个市级政协委员,是对她和罗田剧团的一种褒奖。但吴利亚并没有当成一种荣耀,而是当作人生新的舞台。按照她自己的话说,每次参加政协会议和活动,感到是交任务,压担子,倍感压力,偷不得懒,只有立足岗位奉献,不断创造新工作业绩,多为社会发展和经济振兴献计献策,才对得起政协委员这个“光环”。
罗田地方传统戏曲源远流长,东腔戏被列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面临着失传。200年前罗田陈家山东腔戏班戏楼两边台柱上曾书有一幅对联:“歌传流水谁能和,曲在高山哪个知。”2017年,吴利亚在召集剧团艺委会会议时,响亮地喊出了“我们来和,我们来知!”她带领专业人员查阅资料,走访东腔艺人,聘请专家召开研讨会。在保持东腔戏“锣鼓伴奏、人声帮和”基本特色前提下,进行音乐创新,加进了丝弦,并聘请民间东腔艺人来指导,亲自学唱,创作排了罗田东腔戏《礼让三分》、《推车赶会》,入选湖北省第三届地方戏曲艺术节。古老的东腔戏,重现舞台,大放异彩。
吴利亚深知,戏曲创作生产只有紧扣时代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才有强大的生命力。继推出传统黄梅戏和《余三胜轶事》等原创剧目之后,又结合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主持创作生产了现实题材的黄梅戏《幸福通道》、《第一书记》、《扶贫干部》、《福祸墙》,其中《幸福通道》于2018年入选第三届湖北艺术节。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大型黄梅戏《歌未央》,已完成剧本创作和研讨,目前正在筹备红色题材的剧目创作生产,努力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戏剧的功能作用。
吴利亚的戏剧人生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有太多的感悟和思考,既在干中求助,又倾力为戏剧事业奔走呼吁,争取支持。担任市政协委员后,她三句话不离本行,言必谈戏剧,既是个好演员,又是个建言献策的好委员。她结合工作实践,有感而发,先后撰写了《关于振兴鄂东地方戏的建议》、《关于将送戏下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关于推动商旅文体康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大县级文艺院团扶持力度,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建议》等。以“寻找京剧鼻祖余三胜”、“唱响黄梅戏,打好黄冈牌”和“把黄梅戏艺术节当作文化旅游产品来开发”为话题,接受长江论坛、湖北日报和黄冈日报的访谈,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近年来,有3篇社情民意信息被省政协采用,有2件提案被评为黄冈市优秀提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
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吴利亚以政协委员和戏剧人特有的敏锐,立即意识到发挥专业特长,以文艺宣传抗击疫情,也是对自己的一场大考。她分析认为,在抗疫作品中,搞流行和民族唱法歌曲的多,戏剧作品少,作为戏剧院团,要坚持自己的本色,才能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于是迅速组织主创人员和演职员,不计报酬,加班加点,开展艺术创作制作,以网络接力的方式,在戏剧界率先推出了15首黄梅戏唱段和歌曲,她本人演唱了其中的3首。这些作品在人民网、新浪网、腾讯视频、大别山直播以及罗田文联、文化旅游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后,以深情优美流畅的旋律,迅速传播开来,打动了观众,点击率居高不下。2月6日第一首黄梅戏唱段在新浪湖北上传后,不到半小时,观看人数就达到了13.2万,2月27日,3月26日黄冈日报对罗田县黄梅戏剧团的文艺抗疫事迹先后作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
- 上一篇: 2020年“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
- 下一篇: 王建学:多举措助力黄冈旅游产业高品质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