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梅戏,起源于清代中晚期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地区。最初由农民和手工业者创造并唱响于乡村草台,属于地方戏曲剧种。其音乐优美、语言易懂且富含人文关怀,一直为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村观众所喜爱。经过一代代黄梅戏前辈艺人的辛勤劳动,终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艺术团队,直至涌现出严凤英、王少舫这样的艺术大师,使黄梅戏这一年轻的地方剧种得以迅猛发展和壮大。至今仍呈现出较强的青春活力和旺盛的发展态势。
安徽省安庆市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与发祥地,经过近两百年的传承,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黄梅戏给予了高度关注与重点扶持,黄梅戏在安庆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表演艺术、剧本和音乐创作、戏剧理论研究的完整体系。
二○○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收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百一十八项,黄梅戏傲然跻身其中。黄梅戏,一个既具有经典性,又具有流行性的艺术,在经历了近两百年的风风雨雨后,仍然散发着芬芳,成为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闪亮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