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罗田地名传说(五) | 观音山的传说

发布时间:Aug 31, 2020 | 作者:罗田地名传说(五) | 观音山的传说


罗田地名传说(五) | 观音山的传说

罗田文旅 2020-07-15原文


观音山的传说


罗田县匡河镇境内的“观音山”原名本不叫“观音山”。在大乘佛教经典《慈悲观音宝忏》中,明书楷写作“匡罗山”,故名思是位于匡河与罗田之间的一座名山。于何年何月改名,为什么改名,并且名传鄂、豫、皖中原数省,这得从西晋初年西方佛学大举东传说起。



大别山区人民历朝历代普遍信奉观世音菩萨,多数人都忘却了当年随观世音菩萨习大别山区洪传净宗佛法的还有她的二妹观海音和三妹观潮音。人们习惯上把观世音称为大士;把观海音称为二士;把观潮音称为三士。



那时正值晋武帝司马炎刚刚结束了三国鼎立、军阀混战的局面,天下百废待兴,观世音菩萨三姐妹奉西天佛国阿弥陀佛法旨,前往中华上国,礼义之邦度化有情,摆脱生、老、病、死、苦的纠缠,使社会清和、众生安乐。



三姐妹不敢怠慢,一路栉风沐雨,餐风露宿,先后在南海普陀山、浠水斗方山等名山大川建立了佛教道场。行至大别山腹地湖北罗田县东南边陲,抬头忽见一座雄山峻岭,巍然耸入云天,山上奇松吐翠,怪柏盘曲,瑶草琪花漫山遍野,山顶一块半亩见方的土坪,系大地窍穴所在,日精月华,天根地髓都在这里高度聚集,祥光瑞霭直射斗牛。土坪边石隙里一眼清泉,汩汩流淌,十条苍龙在山腰飞舞盘旋,争吸清冽的泉水。山下屋舍整齐有致,炊烟袅袅,一架三十六步的金梯仙光闪亮,沿东南侧的悬崖峭壁室通山顶。



观音三姐妹不约而同地相中了这一洞天福地,一起落下云头,驻足匡罗山的东南脚下。此时天色已晚,夜幕降临,四野月光如洗。三姐妹相约,大家徒步登山,以鸡鸣为限,谁最先爬上山顶谁就在那里建设自己的道场。观潮音心想:此处风水宝地极多,不愿去和两个姐姐争山顶,就在山脚的匡河村建了一座“三多庵”,意思是保佑人民多福、多寿、多喜的同时引导信众多近善人,多听法音,多修净观;大姐观世音上金梯时鞋带散了,她弯腰系鞋带,突然听到一声鸡鸣,立即转身一望,法身立即化成一块反背而坐的石像,并留下“问大士为何反背,劝世人及早回头”的天下妙联,二姐观海音在鸡鸣前,顺利登上山顶,建立了观音庵,她觉得自己的功、德、心、量、情五大方面的修行都还没有修得佛的境界,而姐姐观世音虽然在菩萨道里修行,实际上已修得了无上乘佛果,遂请姐姐在山顶的观音庵,显灵显圣,呵护教化大别山区的人民,而自己则迁居到了反背观音庙,继续用反背形像,警策劝化世间浪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随着朝代更替,年深门久,匡罗山这一山名被人们逐渐忘却,取而代之的观音山和观世音菩萨三姐妹的故事却在观音山下,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儿女中久久流传…

   吃喝玩乐大美罗田

   " 千里大别山 美景在罗田 "     

搜集 | 徐建华    编辑 | 欧小惠    编审 | 彭国留    监审 | 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