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黄州地名 | “安国寺”篇

发布时间:Mar 30, 2019 | 作者:


黄州,前界大江,后倚崇阜,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凡地名的产生是有其缘由的。一个地名或有多种传说,一个传说或依附于多个地名。黄州地名的多姿多彩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时过境迁的岁月钩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在全区人民群众认真学习中共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下,区政协文史委、区民政局联合编辑出版以黄州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第十辑文史资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开始,“今点黄州”将连续编发《黄州地名文化初探》中的精彩文章,愿读者守住故土文化,永葆家国情怀。今天编发【安国寺篇】。


南宋初年,金兵南侵,黄州沦为宋朝官军与金兵争夺的战场。生灵涂炭,州城及城内外建筑物均遭战火,安国寺亦难免厄运。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乘舟路过黄州,特到安国寺寻找苏东坡旧寓。他所看到的安国寺是“兵火之余,无复遗迹。惟绕寺茂林啼鸟,似犹有当时气象也”。


元朝,安国寺得以修复。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对韩琦在安国寺寒窗苦读而发迹颇赞赏,他在南京任礼部尚书时,得知黄州安国寺修复,亲笔题写“韩魏公读书堂”横额送安国寺。董氏书法讲求笔致墨韵,风格清润,为安国寺珍贵墨宝。该墨宝后被刻成白石匾,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还在寺中,现已不存。元末战乱,安国寺又毁于战火。


明朝初年,蕲黄二州合并,政治清平,经济繁荣,文化勃兴,书院兴起,官学发达,人才辈出,名冠荆楚。湖北的文化中心亦由荆襄而转移至黄州,改变了湖北文化重心长期徘徊于江汉平原的格局,史称“楚风东渐”。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给安国寺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住持僧云亮在元末战后的废墟中,重新修复了安国寺的堂宇斋舍;宣德七年(1432年),寺院得到了进一步扩建;万历廿四年(1596年),再一次增修。一方面,得力于历任住持的努力经营,寺院规模得到不断发展,禅法传承不绝。籍由阐教合一的发展趋势,寺院开始弘传台贤教义,因此寺院亦随之更名“安国泰平讲寺”,发展成为黄州首刹。此时的安国寺院金碧辉煌,屋宇亭榭高雅别致。


清顺治十五(1684年),应黄州副总兵张大治的邀请,一代名僧晦山戒显禅师自西山寒溪寺来到黄州,着手恢复重建安国禅寺。康熙初年,黄州知州于成龙修建安国寺,并题额“圆通自在”。数年间,殿宇为之一新,并增修了藏经阁,梵宇楼台,峻极云表,道风蔚然,名冠荆楚。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前后,知府先福主持重修了前殿,曲栏幽榭,绀宇琳官,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嘉庆十九年(1814年)前后,蕲州知州顾澍倡缘重修了观音阁,住持僧乐超、密禅募建了围墙和前后殿。咸丰三年(1853年),寺院再次毁于太平军兵焚。同治三年(1864年),住持僧密禅主持重修,光绪初年住持僧月松募缘增修,虽然恢复了数间殿堂,但已不复清初规模。


清末的太平天国战争,时间长达十五年之久,战火波及了大半个中国。安国寺地处江南要道,自然难逃厄运,在咸丰三年(1853年)的兵焚中,破坏无余。虽经同、光年间的修复,却因元气大伤,不复当年盛况。


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的37年,是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最为特殊的时期,情况错综复杂。一方面,中国面临着外国军事、文化的侵略和强烈冲击,内忧外患交错,社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也开始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和反思,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民族复兴运动。就佛教自身而言,在坚持丛林传统的同时,亦有一大批高僧应运时代发展的社会新形势需要,开始倡导佛教革新运动,他们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现实人生,组织佛教团体,兴办佛学教育,开展慈善救济,在民国社会历史的大舞台上,表现得尤为活跃,为推动新时代下佛教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