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劳模风采】杨金洲:采风创作不辞辛苦 德艺双馨成就斐然

发布时间:Jun 18, 2025 | 作者:麻城市文化馆


        杨金洲,198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黄冈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06 年被黄冈市文化局表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2012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群众文化工作特别贡献奖”,2016年被湖北省摄影家协会授予“2015年度摄影人物”,连续五次被中共麻城市委、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杜鹃文化旅游节先进个人”。先后组织举办了“情系红土地”“红安麻城摄影交流展”全国摄影大展、中国摄影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走进革命老区主题实践活动暨“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等30余次摄影展览活动。主持编辑的《杜鹃花城》《麻城古树名木》等摄影画册由湖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2019年,被授予“麻城市劳动模范 ”称号。

采风创作不辞辛苦  德艺双馨成就斐然

——记摄影家杨金洲

杨金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创新理论武装,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攻坚克难,奋力拼搏,践行工匠精神,在个人艺术创作、培养影坛新人、宣传推介麻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师出名门  勤奋好学

杨金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老“文化人”。16岁那年,他顶替父亲的职位,来到市文化馆工作。开始是打杂,帮忙做做刷标语、布展场之类的活。父亲告诉他,在文化馆工作,如没有一技傍身,不可能长久立身,永远只能搞后勤,干杂活,于是他主动向组织提出想学门技术。单位领导根据当时文化馆的现状,安排他师从著名摄影家胡光前老师学摄影。胡老师是麻城摄影界的老前辈,拥有当时麻城最齐备的摄影冲洗暗房,还有两台日本进口的理光单反相机以及一大包的镜头和器材。杨金洲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每天帮胡老师扛着沉重的摄影包上山下乡,走村入厂。回到馆里,就在暗房帮他打下手、兑药水、冲胶卷、烘片子、乐此不疲,初步掌握了照相机操作、拍照基本技巧和暗房冲洗基础技能。在胡老师的鼓励下,他背起一台海鸥双镜头相机,带着一些简陋的冲洗器材,开始了走村串户的摄影实践。由此结识了一批活跃在农村乡镇的摄影从业人员,并走遍了麻城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积累了一定的摄影创作经验。随着胡光前退休后逐步淡出摄影圈,杨金洲慢慢承担了麻城市群众文艺创作的辅导干部角色。为此,他夜以继日钻研摄影基础理论,深入城乡进行采风创作。其间,他因为长期跋山涉水,不停地寻找最佳角度和光影,捕捉精彩瞬间,导致身体透支,损伤了腰肌和膝盖,也曾跌入水中差点人机俱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杨金洲从一名摄影小白,逐步成长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创作了大量精美的风光、纪实摄影作品,年年有新作,年年有佳品。他拍摄的摄影作品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100余项,发表作品万余幅,成为麻城、黄冈乃至湖北省较有影响力的知名摄影家。他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画册,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多次在市内外摄影大赛中获奖。

微信图片_20250620154114.png

2、推介麻城  成就斐然

2008年,麻城市龟峰山发现万亩杜鹃的消息传出以后,杨金洲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摄影人用镜头宣传推介麻城的绝好机会。

他发动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和爱好者积极采风创作,一方面协调龟山镇、龟山风景区管理机构出台便利措施,另一方面联系省内外知名摄影家前来麻城采风创作, 自己带头上山采风创作。在当时上山无主路,只有遍布荆棘的崎岖小道的情况下,他连续多次背负几十斤的摄影器材在一日内上下杜鹃花海达三趟。由于工作强度太大,以至于留下了膝盖过度磨损的后遗症。在他的努力下,一幅幅表现万亩杜鹃花海壮丽景象的摄影佳作不断涌现,其中他创作的《龟峰山杜鹃花海》成为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的主打宣传图片,让“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的口号传遍了大江南北,声名远播。

为了更好地宣传推介麻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民风民俗,他积极争取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支持,并于2015年至2016年举办了“发现麻城之美”全国摄影作品大展。在此期间,积极组织麻城本地摄影爱好者赴各地采风创作,共拍摄作品万余幅,编辑制作50余期作品在“麻城文化”“麻城文联”微信公众平台展示。精选图片,撰写8期推介文章在《中国摄影报》刊登推介,详细介绍麻城一年四季的最佳拍摄点和拍摄时机,吸引了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摄影家来到麻城,采访麻城,拍摄麻城。作品展出后,不仅吸引了国内摄影爱好者,而且还引来了不少华侨与外宾。通过相机,他和中东的摄影家让“麻城之美”冠绝大别山、叫响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为了推介麻城,他动员组织全市摄影爱好者和创作骨干,拍摄了大量反映麻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图片,被《人民网》《新华网》《湖北日报》《黄冈日报》等主流媒体采用。麻城的摄影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3、提携新人  德艺双馨

杨金洲连续担任三届麻城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创下麻城市文联各协会排名“三个第一”: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数第一、会员年均发表和展出的作品第一、国家级、省级会员人数第一。这背后,杨金洲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带领摄影爱好者上山下乡,到景区、工厂、学校、军营和农村,手把手传授摄影技艺。多少个夜晚,他为业余摄影者点评作品优劣,普及摄影基础理论;多少个节假日,他与摄影作者钻树丛,下荷塘,进茶园果园,捕捉那美好的瞬间。在他的辅导下,一批批新人在成长,一批批业余摄影爱好者成了摄影家。

为了推介摄影,他推动开办了五期摄影艺术培训班,培训学员600多人。学员既有各单位的宣传干部,又有普通老百姓,还有从事影楼摄影的在业人员,其中农民、新业态从业人员超过200人。培训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邀请知名摄影家授课,既普及了摄影知识,提高了摄影水平,又网罗了一批摄影骨干,使他们活跃在全市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个岗位,成为全市摄影创作、宣传的中坚力量。有的学员还把手中的相机变成脱贫致富的工具,开照相馆、搞网络摄影艺术。在杨金洲的指导下,首届学员胡正平,从一名摄影基础较为薄弱的普通爱好者,通过数年努力成为中摄协会员。不少人从爱好者到专业摄影,出作品,出人才,成为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近年来,在杨金洲的带动下,麻城的摄影队伍发展到200多人,国家级会员6人,省级70多人,黄冈市级会员126人,成为全国少有的县级摄影大县,在各级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展出摄影作品十万多件。

微信图片_2025062015412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