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文曲戏史话

发布时间:Aug 3, 2019 | 作者:


    范国清

    明清时期,“文曲戏”在广济和黄梅发源,并流传至江西和安徽等周边地区。当时,广济、黄梅称“调儿戏”“曲儿”或“文词调”,江西九江称“清音”,景德镇称“文词戏”,安徽宿松称“文南词”。1956年,广济县文化馆干部管丁年和陈锦星从“调儿戏”的主腔《文词》和《小曲》中各取一字,将其定名为“文曲戏”。

    广济与黄梅交界的太白湖区,民歌兴盛。明万历十一年(1583),《黄梅县志》记载太白渔歌:“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清代诗人余世芳作《太白渔歌》一诗:“萍叶芦花极望长,歌声缭绕水中央。夜来渔火还归棹,惊起濠州雁几行。”清康熙年间,广济县会元金德嘉描写太白湖岸边的郑公塔,有诗《清壑亭》:“清壑亭荒只有诗,风流犹忆正当时。山农不省词场事,亭下牵牛唱竹枝。”从这些诗中,可以窥见当时太白湖区百姓喜唱田歌俚曲的情景。

    据史料记载,从1878年至1949年间,太白湖区发生大小水灾一百多次。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一转围匡,一坦平洋。熟了三年,满屋是粮。人穿绸缎,狗着衣裳。下了三天,心下惊慌。铜锣一响,筑坝打桩。皇堤一破,大哭细昂。背把破絮,四处逃荒。伴人门框,敲盆卖唱……”太白湖区的灾民流浪外乡,唱田歌、渔歌和小曲儿,以求得施舍,如:“拉琴敲板泪如梭,听我唱起水荒歌。连年湖田淹大水,龙王占了雀儿窝。来到贵地躲灾祸,讨点旧衣和剩馍。老板呐,行行好,行善积德福寿多。”

    太白湖逃水荒卖唱人,或溯长江而上,流浪远到武汉、沙市和宜昌等地;或顺江东下,漂泊至九江、南昌、芜湖和南京等地。在卖唱的日子里,出现了如《相州十打》《上江相思》《下江相思》《下江倒贴》和《泗州调》等新的曲调。走唱时期,卖唱人以太白湖区的民歌曲儿为基础,不断吸纳外地曲调,演化为文曲戏的雏形。

    每当太白湖区洪水退去,去外地逃荒卖唱的人返乡,重建家园,又出现了男耕女织、其乐融融的景象。太白湖区爱唱会唱的人常被邀请,在街头巷尾、农村堂屋或田头地边演唱。这时的演唱就是清唱,一男一女,男操琴,女执板。唱的时候,各地搭座高台,即在方桌上放上椅子,唱者坐在椅子上,以便观众观看。这一特殊的表演形式被广济和黄梅人称为“高台椅坐”,这就是文曲戏的坐唱期。

    高台椅坐,唱田歌、渔歌、灯歌和小曲儿,有的还带故事性,演绎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人间的悲欢离合。像传统文曲戏《苏文表借衣》,最初是清唱,还有流传下来的清唱本,但后来演变为唱戏。

    清唱只唱不表演,唱戏就是舞台表演,即人们常说的“用歌舞演故事”。

    文曲戏搬上舞台与花灯有关系。历史上,广济、黄梅每逢春节、元宵节和二月花朝等节日,都有玩花灯、龙灯和舞狮子的风俗。据广济县《丁未县志》记载:“康熙年间,乡村有龙灯、花灯及狮子流星之戏。”在玩花灯的过程中,人们将花灯分为“武场”“文场”。其中玩龙、舞狮子、武术等,属“武场”;“打花鼓”“打连厢”“挑花篮”“双推车”“采莲船”等,属“文场”。这种载歌载舞的灯戏,演唱的均为当地民间小曲。如“双推车”,男推车,女坐车,男推着女绕场打转,边推边唱,唱词插道白,男女一边唱念,一边表演。这种唱念及人物表演,有一种戏曲的味道了。但文曲戏最终搬上舞台始于三角班。

    黄梅聂福俊墩王元林(1890-1932年)曾向叔父聂炎保学唱民间小曲,他是早年间“高台椅坐”的清唱者及组织者。到1923年,王元林和聂炎保经常到孔垄及广济龙坪等地看汉戏,两人在观看过程中分工,一人看动作,一人听唱腔学台词。随后,他们排演了《游龙戏凤》,又将小曲中的《宋江杀惜》和《金莲调叔》等曲目进行改编,分角色搬上舞台。那时角色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行当为主,演一些生活小戏,俗名“三角班”。三角班开始只有男演员,男扮女演戏,头戴纸花,身穿蓝褂,下着红裙,怀系手帕;小生头戴儒巾、礼帽,身穿长褂;丑角穿大短褂、裤子,腰扎布裙,鼻勾白粉彩。王元林第一次将“调儿戏”搬上台,以戏曲形式表演,他是“文曲戏”的前身——“调儿戏”第一代民间艺人。

    “调儿戏”搬上舞台不久,广济、黄梅相继成立了村办“调儿戏”戏班,其中有袁老四的冯秀戏班,胡老十的郭祥戏班,涂宏记的刘常垸戏班,程三爱的郭大垸戏班等。村办戏班使文曲戏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他们演出时也不讲究,几张方桌和几块大门板一拼,或在高地土坡上将晒筐一围,就可演出,即所谓“草台”班子。

    “调儿戏”以三小为主的农村草台班子,其音乐仅用两把二胡、一副云板伴奏。后来,民间艺人文武并蓄,将调儿戏配以锣鼓、铙、钹、唢呐等武场器乐参与演奏,极大地丰富了文曲戏的表现形式。

    程三爱戏班首先在农村垸场演出,再进入梅川、龙坪等集镇,后来到黄梅、蕲春、浠水、阳新和瑞昌等地,一直坚持到1949年。程三爱启用女演员,实现男女同台,为文曲戏添彩。如被人们称为“调儿戏”的花魁干大毛,还有外号“十万三”查爱香和“八万五”蒋凤翠(十万三和八万五形容演出的票房)等,就是程三爱启用的女演员,她们在黄梅、广济和蕲春及沿江一带享有盛名,深受观众喜爱。

    解放后,文曲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广济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组织程三爱、干大毛、冯慈云等“调儿戏”艺人参加“广济县联艺剧团”,程三爱任副团长。1960年广济县成立文曲戏剧团。2009年,文曲戏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穴随之成立了湖北省文曲戏研究院。近十年来,武穴文曲戏研究院打造了《草鞋老太爷》《渔鼓声声》和《嬉蛙》三个原创新编大型文曲戏,并获得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屈原文艺奖”。

    总之,文曲戏经历了走唱、高台椅坐、三角班、草台班和现代大舞台演出的过程,如今在全国地方戏曲界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