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鱼文化
发布时间:Aug 3, 2019 | 作者:
梅建新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号东坡居士。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嗜鱼、赞鱼,留下了许多与鱼相关的千古不朽之作,成为我国古代鱼文化的宗师之一。
晓日照江面,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食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鳊鱼》
武昌鱼是产于鄂州梁子湖的名贵鱼类,俗称鳊鱼,史称“缩项鳊”,又称“缩项仙人”。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太守徐君猷对他诚意相待,武昌(今鄂州)太守朱寿昌也常送酒菜。有闲情逸趣时,苏轼常穿草鞋出门,乘一只小舟去对岸看望川籍好友王齐愈,遇到暴风雨便停留几日,或泛船江面钓鳊野炊,或到樊口潘丙的酒店就鱼下酒。在享用“缩项仙人”给他带来腴美口福和情趣欢快之后,不免触景生情,他借用唐代大诗人杜甫《解闷》一诗,想起诗人孟浩然隐居不仕、垂钓鳊鱼为乐的典故,联想到自己的景况,不禁思绪万千,放下筷子感伤而作。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戏作鮠鱼一绝》
鮠,是长江名贵鱼类,其肉质细嫩肥美,又无细刺和鳞片,被视为淡水鱼中珍品。石首鱼是我国几种海产经济鱼类的总称,分为大黄鱼、小黄鱼等。此诗的大意是:鮠鱼像粉红的石首鱼,但没有骨刺,像雪白的河豚却又无毒,请捎个口信给天公与河伯,为什么不给鱼长上像水晶那样透明的鳞片呢。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这是苏东坡为北宋初期九大名僧之一惠崇和尚的名画《春江晚景》所题。河豚是一种由东海逆江而上的洄游鱼类,其肉味鲜美堪称第一,但肝脏、生殖腺和血液却有剧毒。短短二十八字的诗文,可以看出苏东坡对河豚是深有研究的。农历阳春三月,万木竞秀一片生机,此时正是河豚逆江而上繁衍生殖的季节,也是捕捞河豚的最好时机。苏东坡在这里对时气季节和物候与河豚的生殖洄游及捞捕季节规律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附槛散斋余。还从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手书。——《复游西湖》
我国金鱼的半家化饲养始于宋代,当时的杭州就有二处池养金鱼点,一是六和塔下寺后池,另一处是南屏山池中,二者都是佛门圣地。元佑四年(1089)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期间,与苏舜钦等文人都到六和寺和南屏山的兴教寺游玩赏过金鲫鱼,并为之作诗吟咏。非常珍贵的是,这首诗是我国考证金鱼观赏养殖历史的最早记载。
苏东坡的鱼水之情是相当浓厚的。在任徐州太守期间,写下《永遇乐》一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皎洁的月光下,河塘的鱼情、荷趣、闲静之景跃然纸上。更为脍炙人口的当数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有名绝句,从刚晴又雨的情景着笔,用西施作比喻,把西湖迷人的风貌作了生动的描绘。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也使他饱享口福,成为了一名美食家。他对鱼情有独钟。每到一个地方,总要询问当地出产何种名鱼,而且以尝“鲜”为快。他常常亲自精心烹调鱼菜。“病妻斫银丝鱼会,稚子灌寻尺素书”,就是东坡居士嗜鱼的真实写照。河豚历来被认为是鱼类中的珍品,但如制作不当食之则危及生命,因此自古就有“舍命吃河豚”的说法。苏东坡却对其吃法颇有研究,他在《物类相感志》中记述了河豚的做法:“凡煮河豚,同荆介同煮五七沸,换水则无毒。”
令人惊讶的是,苏东坡还懂鱼病防治。他在《物类相感志》中有“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以枫树皮投入水中则愈”的记述。据考证,这是我国最早发现鱼类小瓜虫病的历史文献,可见苏东坡当时就已观察和了解过鱼病问题了,实乃罕见之奇,令人敬佩。
- 上一篇: 大别山世界旅博会唱响“家乡美”村歌
- 下一篇: 文曲戏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