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材料(窑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Aug 31, 2021 | 作者:
![]() |
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申
报
材
料
蕲春县管窑镇人民政府
目 录
一、蕲春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推荐管窑镇人民政府申报“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公示公告
二、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申报表
三、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创建工作方案
四、申报专题片文字材料
五、申报图片
六、创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相关资料
2021—2023年度
“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表
申报主体 |
管窑镇人民政府 |
|||
特色民间文化艺术 |
管窑镇制陶文化和管窑手工制陶技艺 |
是否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国家级 R省级 £否 |
|
所属类别 |
□美术 □书法 □音乐 □舞蹈 □戏剧 □曲艺 □杂技 □民俗 □体育 □游艺 □摄影 □合唱 R其他手工技艺 |
|||
负责人姓名、职务 及联系方式 |
徐红霞 管窑镇党委书记 13581271270 |
|||
联系人姓名、职务 及联系方式 |
程珍玉 管窑镇宣传委员 13618677738 |
|||
是否曾被命名为 “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R是 具体情况:曾被命名为2014-2016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否 |
|||
辖区基本情况(地理位置、人口概况、基本历史) |
管窑镇位于东径115°14′,北纬30°08′,蕲春县西南部,地处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北岸。全镇总面积72.3平方公里,人口3.1万。 全镇地势呈北高南低,东南紧接蕲河,西临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与大冶市、黄石市隔江遥望。因南部地理位置较低,河港湖泊较多,其中赤西湖最低,海拔12.5米,湖水由东北走向西南流入长江;镇内地处最高点是元丰山海拔195米。 管窑镇南临长江,长江岸线长8500米,可停泊万吨级货船。管窑物流综合码头与黄石大冶、阳新隔江相望,上水21.5公里抵黄石,下水96公里抵九江,长年不冻,四季通航,并与避风港——蕲河出口双沟接近,是理想的天然良港,已建成两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年吞吐量为120万吨。沪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麻阳高速、京九铁路直通南北,距武汉130公里,距黄石口岸25公里,距漕河23公里,驱车两小时分别可到达武汉天河机场和江西九江机场。管窑镇交通格局发达,拥有黄黄高速、蕲太高速、咸蕲高速(棋盘洲长江大桥)、沿江一级公路、香港招商局集团蕲春港管窑码头、省道洗岚公路等水陆立体交通体系。其中,棋盘洲长江大桥是武汉城市圈高速外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辐射江北、鄂东地区的重要过江通道。 管窑境内有万亩赤西湖,湖中16座连体岛屿,有“抱鸡窝”、“钵尔山”、“女人献媚”、 “侧船地”、 “葫芦地”、 “檀山”等传说地名,岛上原生态树林,风光优美;湖边有1600多棵上百年的药柿树,树形奇特,极具观察和科研价值。滨江环湖种有近万亩栀子,栀子花开,香飘十里。管窑有着一千多年的手工制陶历史,管窑陶艺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情况 | |
特色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简介(历史沿革、特色亮点) |
管窑镇的制陶业有史记载为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可追溯到1000年前,素有“窑州”之美称,是湖北省著名的日用陶和工艺陶产区之一。 管窑手工制陶历史上主要分布在赤西湖畔的周围,每个村村民大都以制陶为生,并且均以姓氏为陶窑名,即:肖家窑、洪家窑、沈家窑、王家窑、操家窑、万家窑、芦窑、李窑、管家窑等上百家制陶作坊,鼎盛时期有上万名从业人员。解放后,蕲春县组建岚头矶工艺陶器厂、管窑陶器厂、李窑陶器厂、芦窑陶器厂,成为全国陶器主要生产地之一。 1962年,何纯元出席了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大会,同时也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间艺人;1984年,管窑产品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1985年5月,全国首届陶艺家会议在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召开;1987年,管窑镇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陶器之乡”,先后有350多个品种,310多种花色问世,曾多次获国家、省、市创新设计奖和质量奖;产品遍布全国,畅销欧美、日本、东南亚以及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出国访问时,曾以管窑陶器作为礼品赠送外宾。 1980年,湖北省美术院、湖北省博物馆专家在李窑古窑遗址中,发掘了大量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尤其是在一窑遗址中发现了宋代窑砖,同时出土了彩陶器物及残片。通过这些已发掘的实物,可推断出管窑手工制陶工艺早在宋代就已出现。 管窑手工制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赤西湖畔黄胶泥,即湖底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黄胶泥有黄、白胶泥之分,湖底表层的粘土称为黄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缸、瓮、盆、壶等造型简单的陶器;湖底深层沉积的粘土称为白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精致陶器。明代以后,管窑手工制陶吸收了当地比较盛行的剪纸贴花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了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管窑手工制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国画等艺术的影响。以中国画大写意技法为基础,把图案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器物上,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管窑手工制陶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明代已初步建立。制陶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普遍采用练泥、拉坯、盘筑、印坯、画坯、施釉、烧窑等技艺制作陶坯,再经装窑、烧窑、包装等工序环环紧扣,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方面能工巧匠不断涌现。在刻划工艺上,吸收了民间剪纸、国画的艺术风格,在胎面上施以一层化妆土,通过划(画)、刻、剔地等技法,利用坯底色釉下装饰,使纹样的局部与整体、纹样与底色形成对比,反衬出纹样的轮廓和形象。在刻划题材上,主要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如“喜鹊闹梅”、“鲤鱼穿莲”、“鹭鸶采莲”等为创作对象最具代表性。 管窑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有:辘轳车、竹签刀具、橡皮类韧性笔具、铁笔等,制成的陶艺品主要有:日用陶器(坛、罐、盆、壶、缸、瓮坛、体等)、工艺陶(有80个品种)、包装陶(有100个品种)、园林陶(有20个品种)、建筑陶(有60个品种)、卫生陶(有30个品种)和特色陶艺品(主要有双鱼酒具、歪咀壶酒具、猴桃茶具、文房四宝、变形动物、大型陶板壁画、大型佛雕等产品有30个品种) 管窑手工制陶长期植根于鄂东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器形古朴厚重,刻划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的基本艺术特征。 |
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品牌项目及开展情况 |
2015年,管窑镇在李时珍药交会上增设陶艺展专项活动,吸引众多游客来管窑品鉴陶器。 2016年起,管窑镇成功举办首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四届,吸引外地游客数万人,擦亮了管窑陶艺特色小镇名片,推动了中药材产业、陶艺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管窑镇联合蕲春县摄影家协会开展了“栀香江湖 魅力管窑”的主题摄影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体来参观、学习、体验、摄影,管窑的陶艺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7年,在武汉美术馆举办“来自马口窑的对话”,所展出的当代陶艺家制作陶艺作品几乎全部来自管窑;乐之陶现代柴窑点火仪式在管窑镇隆重举行,此座现代柴窑由北京乐之陶工作室自日本引进,旨在传承柴烧匠人精神,提升柴烧品质,提高制陶工艺,推进陶艺小镇建设。 2018年,管窑镇建设管窑美术馆,携手重庆文商集团,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视觉艺术双年展、首届中国·管窑国际陶艺邀请展、管窑首届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展、国际青年装置艺术展及第三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 2019年,省科协授予管窑陶艺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湖北乐之陶项目正式开工奠基;北京宋庄艺术家首次赴管窑写生创作作品并捐赠给管窑美术馆;丹麦商会代表团成功举办管窑陶艺小镇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蕲春之眼·2019中国管窑国际艺术”邀请展、李从顺雕塑陶艺作品展、庆祝建国70周年黄冈市名家美术作品邀请展、首届龙窑柴烧节及第四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李窑厂、芦窑厂相继修复;携手黄冈市遗爱湖风景区管理处签订江柳摇村合作项目。 2020年,管窑镇开展陶艺、书画作品展,邀请各方游客来参观旅游。 |
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工作情况 |
管窑镇自2016年以来,每年举办“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活动,陶艺大师与学生就陶艺制作进行对话交流;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由陶艺大师手把手教学生捏泥拉胚,体验亲手制陶的乐趣;举办“陶花语”活动,赏花赏陶,共品陶之美;开展陶艺、书画作品展,让更多人认识陶、欣赏陶。 |
当地群众参与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情况 |
一是自201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县内外民众积极参与,看表演、赏栀子、做陶器,不仅带动社会各界更加深刻了解本土陶文化溯源,也提高了蕲春文化影响力。 二是常年组织镇内中小学生进陶厂参观、制作,并设立了手工陶艺趣味课堂,普及管窑陶文化历史,了解陶文化,培养孩子们对陶艺的兴趣,对于陶艺传承具有的重要意义。 三是每年结合“七一”建党周年活动,组织全镇党员干部到各个窑厂参观学习,听取各窑厂的发展情况,并对今后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广大党员干部讲述陶艺史文化,增强大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民间文艺代表人物、特色团队情况(数量、获奖情况) |
一、民间文艺代表人物情况 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有何良法(管窑厂)、王亨发(李窑厂)、李端林(岚头矶工艺厂)、何登明(管窑厂)、何细明(管窑厂)、管志雄(芦窑厂)、龚太平(芦窑厂)、肖春姣(岚头矶工艺厂)、肖启高(岚头矶工艺厂);拉坯大师有李丹玉(岚头矶工艺厂)、范成雄(管窑厂人在云南建水成立制陶工作室,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奖)、王景友(管窑厂)、王文志(管窑厂)、李立新(湖北工业大学任教)、王清(湖北美术学院任教)、何良春(中南政法大学任教)、李国庆(黄冈师院美术院长)、王佑胜(湖北理工学院任教)、宋美容(黄冈师院任教);刻画大师王建军;刻字大师李卫东等。至今为止,“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省级代表非遗传承人2人,分别为肖春姣、何良法;市级非遗传承人12人,分别为肖启高、李如成、李端玉、何建军、何细明、王亨法、王成花、何登明、肖鲜花、高全军、李从顺、王文志。 二、获得荣誉情况 2007年,管窑手工制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何良法、王亨发、龚太平和李端林等4位同志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3年,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蕲春明窑陶艺掌门人何良发先生设计制作的“编织纹陶盆”,荣获“百花奖金奖”;同年,管窑陶器获蕲春县首届旅游商品征集大赛金奖。 2014年,何良法作品受邀参加“提壶观顶”国际陶艺交流展;管窑镇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5年,管窑陶艺实习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称号;蕲春县管窑首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陶艺体验区——“柿外陶园”景区正式运营; 2016年,管窑镇成功举办首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同年,正式编制和出版了《管窑陶器文化和艺术》;何良法获第四届中国非遗精品博览会全国拉胚大赛优秀奖; 2017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管窑陶器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湖北明窑陶艺有限公司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和黄冈市美术家协会先后在这里挂牌成立陶艺家创作基地。何登明等5名陶艺师傅成功申报“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何登明大师工作室建成开放。 2018年,何良法、肖春姣被湖北省文化厅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2019年,省科协授予明窑公司“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管窑镇人民政府与黄冈市遗爱湖风景区管理处签订江柳摇村合作项目,开设管窑陶艺馆,标志管窑陶艺正式入驻黄州; 2020年,管窑镇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鄂东南书画陶艺作品邀请展”; 2021年,何良法大师传承工作室建成开放。
|
探索实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相关情况 |
一是保护现有陶艺资源,扶持窑企生产。管窑的制陶历史悠久,目前现有四家窑厂,分别是管窑厂、李窑厂、工艺厂和芦窑厂。近几年,管窑镇党委政府对现有的窑厂采取保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有的柴烧龙窑,生产车间和厂房进行保护,并且通过举办柴烧节等相关的活动,促进各个窑厂恢复生产。目前,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管窑陶器制造形成了“四厂一公司”的产业格局,是湖北地区仅有的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基地之一,也是楚陶文化的唯一传承发展之地,全年陶器生产总值可实现500余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产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让四个濒临破产的传统老窑厂焕发出新的活力,盘活国有资产约1000余万元。其中,湖北明窑陶艺有限公司是其典型代表,主动融入市场,生产的工艺礼品陶深受市场欢迎和大众认可,年产值达200万余元。 二是推进项目规划,陶艺小镇建设不断创新。管窑陶艺小镇在规划上,按照“一园六中心”的规划,即柿外陶园、生产加工中心、陶艺展销中心、大师研发中心、学生培训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大师创作中心。目前该项目已经完工,陶艺小镇建设已有初步雏形,管窑镇党委政府已与黄冈师范学院采取校地合作的模式,对管窑镇岚头矶工艺陶器厂进行开发,建立了管窑陶艺文化产业孵化基地,为陶艺文化旅游增加了新的亮点。 三是开发陶器新品类,拓宽管窑陶器实用范围。2013年湖北美术工艺大师何良法创立湖北明窑陶器有限公司,开发日用陶、工艺陶、园林陶、装饰陶,研发“管窑红”系列精品,湖北明窑陶艺有限公司新研发出的工艺陶器,使用现代科技,如制泥,过去制泥是挖泥、晒泥、踩泥、刮泥、揉泥等制法,现在制泥方法用球磨、过滤、除泡等工系,其制出的泥无沙、无气泡更精细。过去烧窑用柴窑现在用电窑烧制,能较好的控制温度和防止灰尘,生产出的产品更美观,更耐用。蕲春明窑陶艺有限公司在传承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生产技术,研发出了“管窑红”系列陶器。“管窑红”主要是利用管窑本地的陶土,加些微量元素,用烟熏,再打磨抛光,不上釉,而呈现出不同色泽的精美陶器,其暗纹,有的像山河,有的像流云,不用雕刻,自成天色,精美绝伦。 四是陶艺与旅游相融合,推进陶艺小镇再升温。管窑镇政府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规划陶艺小镇,修复古龙窑,新建陶艺主题民宿、农家乐,把老车间改造成美术馆和艺术展厅,按照“药旅联动”的战略,将陶艺与栀子相融合,连续举办了四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以“赏万亩栀子花、游万亩赤西湖、拜千年二梵寺、鉴千年陶文化、享蕲春养生谷”为主题,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管窑赏花闻香玩陶;节会期间,来自武汉、黄石、黄冈以及本地的游客多达十万余人,并且有湖北经视、湖北卫视和《湖北日报》《黄冈日报》等众多的媒体对管窑陶艺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向外推介了管窑和管窑陶艺。2019年,黄冈市五运会“复兴之辉”圣火采集仪式在李家窑举行。 五是与高校对接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窑一边传承发展传统陶艺,一边创新发展,研发新产品,与湖北美院、华中师大、湖北大学、黄冈师院等十几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了中小幼学生研学旅行基地。2015年,管窑陶艺实习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称号,2019年,省科协授予管窑陶艺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六是吸引人才回归,增添管窑陶艺活力。管窑陶艺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在建设陶艺小镇的过程中,管窑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人才回归政策,吸引在外务工的陶艺大师回归本土,真诚邀请大学教授、艺术家前来设立个人工作室,与大学艺术研究课题组开展校地合作,建设了美术写生基地等多种交流合作模式,增强管窑艺术氛围。2017年管窑陶器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已建立了大师工作室15间,并且已有10余名大师获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传承实践情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管窑镇依据前期制定的非遗保护工作方案,落实以下措施:一、对四个老窑厂进行修复和改造,将老旧车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翻修成集生产制造、参观游览及实习实践于一体的复合型陶艺车间,实现对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二、出资购进一批制陶、烧陶先进设备,提高产陶数量,节省人力和时间。三、专门设立美术馆,收藏和保存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近年来陶艺大师们在技术和外观上皆有创新的陶器,充实陶文化底蕴。四、政府给予一定政策扶持,积极召回在外谋发展的陶艺人才,设立大师工作室、帮助其创新创业,为管窑陶文化发展提供动力。 传承实践情况:近年来,我们引进了何登明、李端斌、高全军、肖鲜花、王文志等一批陶艺大师回乡创办个人工作室,带动效应明显。其中由本地大师和传承人带动了一批80后和90后的学徒,陶艺从业人数在逐年增长,为陶艺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此外,我们主动帮助管窑籍陶艺人才申报省市县级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人,通过近几年来各方的共同努力,现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1人,其中湖北省9人,云南省1人,广西省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市级12人,县级7人。三是不断深化校地合作。我们与湖北美院、华中师大、湖北大学、黄冈师院等全国十五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020年到管窑的大学生实习实训达36批次,4300余人,中小学研学旅行和团队陶艺体验达2.1万人次,管窑已成为湖北省最大最专业的校企陶艺制作实践基地。 |
|
经常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设施场地情况 |
李窑陶器厂简介:李窑陶器厂坐落于美丽的赤西湖北岸,厂区占地面积180亩。共有五个车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人口280人,职工72人,主要生产日用陶器、园林陶、仿古陶器,目前有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老窑工、中老年陶艺师等一批优秀人才。数百年来,滨江环湖的李窑陶器产品主要由长江黄金水道输出。该厂一座长100米的千年龙窑是湖北省迄今保护最好的古窑遗址,毗邻的是一颗千年的重阳树,龙窑古树相伴见证了管窑人民千百年来的制陶历史记忆。李窑陶器厂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15年9月该厂与武汉美术馆、武大、武汉科大、华师、湖美、江大等高校合作,共同开发创作工艺陶制品,期间装窑、烧窑、出窑等过程已被武汉美术馆录制、湖北卫视宣传报道。截至目前,镇政府共计投资百万余元修建李窑厂,硬化路面、建停车场、做公厕,为其配齐基础设施。早些年的李窑厂经济来源靠制陶,每年开窑六十多次,如今主打文旅品牌,每年开窑两到三次,既满足了周边老百姓日常需求,又为慕名前来的陶艺家提供了烧窑场地,共推陶文化发展。 柿外陶园(明窑陶艺有限公司)简介: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悠久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窑陶艺产业,建设特色滨江陶艺文化小镇,树立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由管窑镇引进的湖北明窑陶艺有限公司按照管窑陶艺的“八名”发展思路、突出管窑陶艺“八技”特色,于2014年新建了柿外陶园陶艺旅游风景区,该项目占地30亩,共计投资3000万元,园内有3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十余棵,新建了六个陶艺旅游中心,即陶艺展览展示中心、陶艺产品生产加工中心、陶艺大师创作中心、游客接待中心、陶艺培训中心、陶艺产品研发中心。明窑自成立以来,定期召开陶艺师座谈会,吸引人才回归,吸收先进制陶技术;建立工作室,引进名家大师前来创作;建立陶文化产业孵化园,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和中小幼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目前已与湖北美术学院、武昌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该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共计吸纳实习实训大学生2万人次,每年吸引中小幼学生前来体验陶艺超过1万人次;每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安排就业120余人。 岚头矶工艺陶器厂简介: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始建于1958年,1973年前主要生产经营传统日用陶和部份艺术陶。自1973年后大规模生产现代艺术陶瓷和传统艺术陶瓷至今。1978年至1988年间艺术陶瓷品种多达400余种,艺术装饰花色达600多种。该厂生产的稀土艺术釉装饰的“变形动物”系列陶艺品多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一、二等奖;轻工部、省轻工系统优秀产品奖。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及港、澳等地区和国内20多个省市。1985年6月全国首届陶艺家邀请会在此举行,我国著名的陶艺家韩美玲、祝大年、刘焕章、周会剑、周国祯、谭畅等30多位陶艺名家莅临本厂创作设计了100多件精湛作品,受到国内外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目前该陶器厂打造了一个国际艺术区,该艺术区在保留陶器厂原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工业痕迹和历史记忆,植入当代文化元素,打造出了两个现代美术馆,共占地1400平米,于2017年5月27日正式开馆,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视觉艺术双年展、中国管窑首届陶艺邀请展,共展出来自国内外艺术大师作品300余件,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四十多位艺术大咖齐聚管窑,省市县媒体相继持续报道,极大提升了管窑陶艺文化的知名度。 芦窑陶器厂是管窑镇四大古窑厂之一,为了服务蕲春县发展大局,该厂于2018年进行搬迁,于2019年新建了芦窑艺苑。该厂坐落于美丽的赤西湖畔,占地面积30亩,共计投入资金480万元,新建了办公楼、生产车间、陶艺展厅、1000平方米的陶艺广场等,同时还配套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食堂、硬化周边道路等基础设施;目前,该基地可同时接待游客200人,是集研学、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
|
“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2023年创建工作方案 |
(见附件)
|
|
申报意见 | ||
申报主体人民政府意见 |
(公 章) 年 月 日 |
|
县(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意见 |
(公 章) 年 月 日 |
|
市州专家推荐意见 (三名以上所申报项目专业领域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 |
||
市州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意见 |
(公 章) 年 月 日 |
|
蕲春县管窑镇“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2023年度)创建工作方案
为创建特色文化品牌,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蕲春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湖北省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方案的通知》(鄂文旅发〔2021〕4号)和《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组织开展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管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精神,深入挖掘和抢救管窑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生态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以创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管窑镇陶艺文化研究、人才培养、陶器制作、参赛竞选、艺术下乡等活动,让管窑镇陶艺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发展和壮大,使管窑陶艺文化成为蕲春对外的一张闪亮名片。
二、工作规划
(一)传承陶艺文化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陶艺大师等高技能人才库,培养行业领军人物;制定管窑陶艺产业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加强与湖北美术学院、湖北轻工学院、黄冈师院学院等院校对接,力争在管窑设立陶艺培训学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加强与文化、教育等相关上级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训体系。通过“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优秀的民间艺人到学校,给学生们普及基础技艺知识,积极引导和培育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兴趣,形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结合教授回乡、能人回乡,加大陶艺人才引进力度,由县级领导牵头,积极对接在外地创业的68名陶艺从业者,邀请他们回乡创业;对于已回乡的创业者,在土地、社会荣誉和资金补贴等方面,镇政府积极帮助向上争取最大优惠政策;择优申报非遗项目传承人、选聘科技人才特派员、建立大师工作室,建设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产业发展领军人才。
三是加强本土“工艺大师”培养。政府制定专门的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为人才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培育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团队和人才,开展面向在校学生的民间文化艺术教育普及活动,充分发挥民间艺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我们要积极作为,抢抓机遇,主动帮助制陶从业人员参评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等陶(瓷)界认可的荣誉称号;继续组织申报国家级非遗基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国家级工业遗产,在申报过程中提升管窑陶技大师个人荣誉感、归属感,同时扩大了管窑的知名度,为后续实施代表人才、知名品牌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保护陶艺文化。一是完成资源普查,收集整理汇编。对管窑镇镇内手工陶艺技师、比赛获奖作品、非遗展厅藏品等人物资源进行统筹,依据管窑镇现有资源和政策,因地制宜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实现人才回乡、人才培养、人才保护的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二是对陶艺馆和美术馆进行升级改建。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对陶艺馆和美术馆进行改造升级,整体提升陶艺馆和美术馆内涵。三是保护古窑文化。兴建古窑遗址博物馆、陶艺文化博物馆和古窑文化博览区,在保护陶艺文化的同时,向游客展示古老的传统制陶文化和技艺。
(三)开发陶艺文化。一是打造活动品牌。通过文化空间的塑造、设计人才的聚焦,以及融合管窑当地的环境资源,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生产、习艺、培训、研讨、购物于一体的“陶艺小镇”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如已连续举办四届的“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柴烧节等。二是创建活动基地。每年在管窑组织开展艺术创作、演出、展示、培训、交流等活动,建立名师工作室,将管窑打造成陶艺文化的宣传基地;如已连续举办七届的陶艺大师座谈会、陶艺摄影展等。三是开创宣传新模式。拒绝大众化的复制路线,以当代的“匠人精神”打造知名品牌,以非遗文化为引领、陶艺产业为依托,做精产业、做优品牌,形成包括产品、服务、形象、知名度、认知度在内的品牌效应,让人“见陶思管窑、赏陶赴管窑”。
三、2021-2023年工作任务
(一)引导开创专业陶艺市场,在展示销售中以陶会友、汇通交流。以陶文化为核心,以制陶、售陶为经营主体,开发特色经营项目,例如亲子制陶中心、陶艺展览馆、仿古风摄影基地、茶艺展示区、插花小课堂等。
(二)积极对接各种学校,开发和丰富学生实习实训研学旅行项目,进一步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和陶艺研发中心的建设,让传统制陶技艺在合作中传承,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繁荣。管窑将继续与各大高校、中小学校开展合作,共建陶艺制作实践基地,力争在三年内接待实习实训研学旅行600批次、10万人次。
(三)修建特色主题民宿,在“修旧如旧”的动工原则上,融合陶艺文化,在还原乡村风光的同时,增添现代风格,附加文化内涵和欣赏价值。为迎合当代人为体验田园小憩、放松身心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利用管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处处可见陶、人人皆知陶”的农家小屋、田园村居、艺术民宿、康养旅店等;使用造型各异、用途不一的陶器在其间点缀装饰,开辟陶艺风格茶居、制陶体验车间,将朴素糅合雅致、文化凝萃生活,让游客既可参观拍照打卡,也可亲手制陶留念,让“管窑镇——陶艺文旅之乡”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对洗岚公路、旅游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拓宽旅行线路,丰富道路两侧景点,提高绿化植被覆盖率,增加特色地标宣传陶艺雕塑,为实现4A级景区的目标建设奠定基础;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围绕建设“一个景区、一条街道、一所学校、一批工作室、一片民宿聚集区”为目标,推进项目招商引资,引进优质的市场主体、社会资本和专业技术人才,对陶艺小镇进行商业化开发和运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出力添彩。
(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是筹资兴建大型文创研发中心,配备专业制陶大师担当培训导师,对接高校实创团体和民间艺术团队,开展艺术展示交流活动;二是修建一个供滨湖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窑州广场,淡化商业气息,突出管窑文化特色,如沿街道摆放陶制标识、雕塑,使用造型各异的陶罐陶盆充当花卉展览盆栽,制作喷绘有管窑陶艺历史文化的文化宣传墙,在围墙上用浮雕石壁展示特色制陶技艺等等,让陶文化深入我镇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修建游客接待中心,开设陶艺品展厅、旅游产品销售厅、游客物品寄存处、医护室、服务台、导游区等基础设施;引进智慧旅游项目,做好公众号和小程序开发,设置语音导游、720度全景虚拟游览图、景点介绍展示等。
(七)加大对研发创新陶器和建设生产、推广平台的扶助。一方面,赋予乡村文化创意能力,推动民间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发更具观赏价值的工艺礼品陶和实用价值的日常日用陶,如新刻花样式的陶(瓷)茶具、新色新工艺的陶(瓷)观赏瓶等,使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另一方面,将传统制陶工艺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打造更多类似柿外陶园、工艺厂等集展示销售、实习实训、参观旅游、创新研发、乡居民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展示空间,依托民房改建一批“陶园小居”、“悠然陶苑”、“古陶里”、“陶韵坊”等“网红”中式建筑群,将陶艺文化融入百姓日常、艺术生产融入经济发展和文艺生态融入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构建民间文化艺术生活美学。
(八)持续开展陶文化相关活动项目,除每年定期开展的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柴烧节、每年一度陶艺家座谈会、陶艺摄影展、陶艺邀请展等活动外,积极筹办开展一批形式多样、活动新颖的项目,如与陶艺结合的插花、茶艺、室内装置设计、陶塑作品竞赛活动等,积极向外推广管窑的优秀传统民间手工技艺。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管窑镇各村及镇直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于提高管窑镇知名度、丰富乡镇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管窑镇文化品位、增强公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意义,各单位要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落实责任,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党委成员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镇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部门要把创建工作列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落实,严格夯实工作职责,狠抓责任目标落实。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创建总体规划,细化任务指标,制定分年度、分阶段实施细则,层层分解任务,做到目标、任务、人员、时限“四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三)细化分工规划。蕲春县管窑镇人民政府组织专业人员编制“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规划,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把握主线,确保创建工作职责清晰、任务具体、时限明确、推进有序。领导小组各成员要根据本规划要求,按照短、中、长相结合的原则,制订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创建成功。
(四)强化舆论宣传。一方面要做足美誉文章,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户外广告等方式来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舆论氛围,让更多的人认识管窑镇,认知管窑镇,认同管窑镇;另一方面要做足再发动文章,通过广泛宣传,让全镇群众更加了解管窑陶艺文化、手工陶艺技艺,珍惜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增强保护和传承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民间艺术和人人参与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浓郁社会氛围。
(五)加大资金投入。镇政府列出专项经费,用于陶艺文化研究、阵地建设、陶器创作、人才培养、文化产业等基础保障性工作,对管窑陶艺文化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挖掘、整理,并将各种材料(文字、录音、录像)整理归档。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出台社会资本支持民间文化艺术管理办法,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的积极性,共同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繁荣。
申报“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专题片
楚陶薪火数管窑
这是一座非同寻常的窑。其熊熊窑火,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燃烧至今,已逾600余年。它依山坡而建,拾级而上,恰似龙脊,故称龙窑。
无窑不成镇。地处蕲春县西南部,濒临长江,与黄石市隔江相望的管窑镇,元丰山、赤西湖、千年古柿成与万亩蕲艾相映成趣,鼎盛时,赤西湖畔曾有上百家制陶作坊,上万人制陶。
历史为经,文化为纬,皆是佐证:1962年,当地制陶艺人何纯元出席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大会,获“全国优秀民间艺人”称号。1985年5月,全国首届陶艺家会议在蕲春管窑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召开。1987年,管窑镇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陶器之乡”。甚至,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出访,管窑陶品作为国礼馈赠给外宾。
这是一个传承千年的厚重文化,也是一个时代的辉煌记忆,更是一段沉寂时光的无奈喟叹。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管窑还在沿袭以做坛坛罐罐为主业时,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向工艺陶和高端日用陶转变。
炉火日渐黯淡……涅槃的信仰伴随着赤西湖畔星星点点的窑火闪烁,从来不曾逝去。2007年,管窑镇手工制陶技艺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炉火可以烧得更旺,产业重拾,管窑需要再出发。
从2011年起,管窑镇借外出人员每年春节回乡探亲契机,组织手工匠人交流、恳谈,共商振兴大计。在何良法、李端林、王亨发、龚太平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倡议下,回乡,成为手工匠人们的共同选择。
合力,新管窑在涅槃中复兴。2016年以来,管窑按4A级景区标准规划的陶艺古镇详规历经数稿出炉,路、网、电等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到位,岚头矶工艺陶器厂、李家窑、芦家窑、管家窑等老旧厂区加快修复升级,依托自然资源厚重文化积淀,带动户外游、自驾游、研学游等业态,在烧龙窑、品陶品、住民宿、尝农家乐的仪式感中重拾文化信心。
创新,在竞进有为中拓展天地。工艺陶和高端日用陶需要细陶土做原料,镇党委政府积极鼓励艺人们大胆探索,对来自赤西湖底的黄泥、白泥科学配对,釉水取意唐宋手法,再用草木灰和土配制而成,创新推出的管窑工艺礼品陶、现代园林陶和精致日用陶三大系列陶器产品天然环保,浑然一体。
融通,管窑陶艺阔步市场扮靓形象。先后与湖北美院、华中师大、湖北大学、黄冈师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合作,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创建中小幼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吸引专家教授、艺术大咖前来设立个人工作室,与大学艺术研究课题组开展校地合作。目前,全省范围内仅有管窑具备规模化生产,是楚陶文化的唯一传承发展之地。
品牌,在聚众力以成大事中得以重铸——
2014年,管窑镇被省文化厅授予“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5年,管窑陶艺实习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称号。
2016年,管窑镇成功举办首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
2017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管窑陶器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举办第二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
2018年,举办第二届中国视觉艺术双年展、2018首届中国·管窑国际陶艺邀请展、国际青年装置艺术展及第三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
2019年,省科协授予管窑陶艺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丹麦商会代表团成功举办管窑陶艺小镇发展研讨会;蕲春之眼·2019中国管窑国际艺术邀请展、庆祝建国70周年黄冈市名家美术作品邀请展、首届龙窑柴烧节及第四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揭幕。
2020年,携手黄冈市遗爱湖风景区管理处签订江柳摇村合作项目,管窑陶艺正式入驻黄州。至此,管窑“复兴之辉”步履铿锵声名鹊起。
俱往矣,“十三五”期间,管窑镇坐拥蕲春河西新区和临港经济区两大板块叠加优势,蕲春港物流码头、棋盘洲长江大桥、蕲太高速、沿江一级公路、滨河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联袂落子,赋能管窑区域性交通枢纽的新格局。
数今朝,开局“十四五”,乡村振兴时代阔步走来,管窑陶艺产业规划、新工艺研发、陶艺生产行业标准发布稳步推进;1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2名市级非遗传承人荣光在肩;文旅融合、农旅结合,搅动管窑陶艺小镇发展热潮。
管窑,众人添柴炉火正劲,龙窑挺立弦歌云霄。
湖北省蕲春县管窑镇人民政府
2021年4月
图片一
首届陶艺家邀请会留念作品 | |
画 面
内 容 |
1985年6月全国首届陶艺家邀请会在岚头矶工艺陶器厂举行,我国著名的陶艺家韩美玲、祝大年、刘焕章、周会剑、周国祯、谭畅等30多位陶艺名家莅临本厂制作设计了100多件精湛作品,受到国内外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
图片二
获奖作品 | |
画 面 内 容 介 绍 |
2013年,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蕲春明窑陶艺掌门人何良法先生设计制作的“纺织纹陶盆”,荣获百花奖金奖。
|
图片三
获得荣誉 | |
画 面 内 容 介 绍 |
1987年,管窑镇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陶器之乡”; 2007年,管窑镇手工制陶技艺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授予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手工制陶技艺教研基地” 2014年,管窑镇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7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管窑陶器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图片四
千年龙窑 | |
画 面 内 容 介 绍 |
该龙窑是湖北省迄今保护最好的古窑遗址,其长度达到98米,宽8米,平均内径1.8米,可同时烧制瓦30000余件或陶制大缸2000余件。古龙窑的旁边,还有一棵参天古重阳木,据专家考证,其树龄高达960余年。 |
图片五
蕲春管窑首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 | |
画 面 内 容 介 绍 |
2016年,管窑镇成功举办首届“桅香楚陶文化旅游节”。
|
图片六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 |
画 面 内 容 介 绍 |
中、小、幼学生传承体验陶艺。
|
图片七
大师现场创作 | |
画 面 内 容 介 绍 |
湖北省美术工艺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何良法现场创作。
|
图片八
领导关怀 | |
画 面 内 容 介 绍 |
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到管窑镇调研陶艺小镇工作。
|
创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其
他
相
关
资
料
画面 内容 介绍 |
1、2019年完成《管窑陶艺康养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2019—2030)》; 2、2018年完成《蕲春县管窑陶艺小镇综合体概念规划》; 3、2016年编制出版《管窑陶器文化与艺术》; |
|||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李窑陶器厂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该厂有一座长100米的千年龙窑,是湖北省迄今为止保护最好的古窑遗址;厂区占地面积180亩,共有五个车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截至目前,镇政府共计投资一百余万元改造升级车间、硬化道路、建停车场、建公厕等,完善基础设施,为李窑陶器厂发展注入了活力。现在每年开窑两到三次,主打文旅品牌,既满足了周边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又为陶艺家提供烧窑场地,共推陶文化发展。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芦窑陶器厂是管窑镇四大古窑厂之一,为了服务蕲春县发展大局,该厂于2018年进行搬迁,于2019年新建了芦窑艺苑。该厂坐落于美丽的赤西湖畔,占地面积30亩,共计投入资金480万元,新建了办公楼、生产车间、陶艺展厅、1000平方米的陶艺广场等,同时还配套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食堂、硬化周边道路等基础设施;目前,该基地可同时接待游客200人,是集研学、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始建于1958年,1985年6月全国首届陶艺家邀请会在该厂举行,目前该陶器厂打造了一个国际艺术区。该艺术区在保留陶器厂原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工业痕迹和历史记忆,植入当代文化元素,打造出了两个现代美术馆,共占地1400平米,于2017年5月27日正式开馆,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视觉艺术双年展、中国管窑首届陶艺邀请展,共展出来自国内外艺术大师作品300余件,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四十多位艺术大咖齐聚管窑,省市县媒体相继持续报道,极大提升了管窑陶艺文化的知名度。 |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柿外陶园陶艺旅游风景区位于管窑镇红旗岗村西岚公路旁,由明窑陶艺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于2014年建成。该项目占地30亩,共计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六个陶艺旅游中心,即陶艺展览展示中心、陶艺产品生产加工中心、陶艺大师创作中心、游客接待中心、陶艺培训中心、陶艺产品研发中心;该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共计吸纳实习实训大学生2万人次,每年吸引中小幼学生前来体验陶艺超过1万人次;每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安排就业120余人。 |
||
何良法工作室(省级非遗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
何登明工作室(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人大代表)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管窑镇结合教授回乡、能人回乡,加大陶艺人才引进力度,对在外地创业的68名陶艺从业者,定向邀请回归。近几年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现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1人,其中湖北省9人,云南省1人,广西省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市级12人,县级7人。 |
||
明窑展厅 李窑博物馆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近年来,管窑陶器从单一的日用陶、工艺陶走向高端的精品工艺陶、园林陶、装饰陶和日用陶,不断出精品,获大奖。目前,以明窑展厅、李窑博物馆为代表的展厅,其中展出的展品突出反映了管窑当前的陶艺水平。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管窑镇与湖北美院、华中师大、湖北大学、黄冈师院等全国十五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黄冈市众多中小学合作,创建了研学旅行基地,目前管窑已成为湖北省最大最专业的校企陶艺制作实践基地。
|
画面 内容 介绍 |
管窑镇党委政府已与黄冈师范学院采取校地合作的模式,对管窑镇岚头矶工艺陶器厂进行开发,建立了管窑陶艺文化产业孵化基地,为陶艺文化旅游增加了新的亮点。 |
李端斌工作室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管窑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回归的政策,吸引在外务工的陶艺大师回归本土,以及吸引大学教授、艺术家前来设立个人工作室,目前已建大师工作室15间。 |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2019年“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暨全国漆艺邀请赛在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圆满落幕。此次比赛管窑镇共有五人代表参加,并在陶艺项目斩获佳绩。 何建军,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北明窑雕塑装饰技师,在2019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荣获银奖。 何晓胜,蕲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北明窑大学生实习实训专业导师,在2019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中斩获铜奖。 王文清,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传继承人李如成老艺人亲手传承的关门弟子,不忘初心、潜心研陶,在2019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中荣获优秀奖。 吕宙,湖北明窑中小学生研学指导技师,在2019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中荣获优秀奖。 王亨喜,蕲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2019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中荣获特别奖。 |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管窑镇举办“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活动,陶艺大师与学生就陶艺制作进行对话交流。 |
画面 内容 介绍 |
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由陶艺大师和实习实训大学生手把手教小学生捏泥拉胚,体验亲手制陶的乐趣。 |
画面 内容 介绍 |
举办“陶花语”活动,赏花赏陶,共品陶之美。
|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2019年8月19日。黄冈市第五届运动会“复兴之辉”圣火采集及传递仪式在管窑镇李家窑隆重举行。 |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5月30日,作为第四届蕲春管窑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三展一节”的重要系列活动——龙窑柴烧节,在古树成荫的千年龙窑遗址李家窑启动。 |
画面 内容 介绍 |
第四届蕲春管窑“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授牌: 1、蕲春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游武授予湖北明窑陶艺有限公司“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 2、《共享之旅》栏目组外联部副主任陈如授予岚头矶工艺陶器厂“中国窑州影视创作基地” 3、湖北师范大学书法系主任宋二崇老师授予湖北明窑陶艺有限公司“湖北师范大学书法学陶瓷印实践基地” 4、湖北大学陶瓷艺术研究所张南蓉老师授予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尤占平艺术工作室” |
| |
画面 内容 介绍 |
2017年5月管窑镇举办第二届“陶艺杯”篮球友谊赛。参赛队有:管窑政府队、黄冈师范队、勇丰队、管窑教育队、工艺厂队及管窑厂队。 |
- 上一篇: 蕲春火针疗法
- 下一篇: 2021-2023年度 “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方案